外国留学生近义词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Error Analy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Acquisition of Chinese Synonyms by Foreign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0.101013, PDF, HTML, XML, 下载: 928  浏览: 1,873 
作者: 王芃芃*: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赵学德: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近义词习得偏误分析偏误原因教学策略Acquisition of Synonyms Error Analysis Error Causes Teaching Strategies
摘要: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存在大量的近义词,这些词语的使用让汉语表达更加准确,但同时也给学习者增加了词汇学习的负担。因此,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如何正确分辨和使用近义词成为了他们语言习得的难点,近义词教学也成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致力于对外国留学生词汇学习中近义词的普遍性偏误进行分析,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供借鉴和思考。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learners’ language ability. Vocabulary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lthough Chinese vocabulary is rich and colorful, there are a lot of synonyms for making Chinese expression more accurate. It increases the burden of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learners. Therefore, for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hose mother tongue is not Chinese, how to correctly distinguish and use synonyms has become the difficulty of their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teaching of synonyms has also definite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on errors of synonyms in the vocabulary learning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ies the causes of their 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thinking for teachers engage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文章引用:王芃芃, 赵学德. 外国留学生近义词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J]. 教育进展, 2020, 10(1): 76-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0.101013

1. 引言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存在大量的近义词,这些词语的使用让汉语表达更加准确,但同时也给学习者增加了词汇学习的负担。因此,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如何正确分辨和使用近义词成为了他们语言习得的难点,近义词教学也成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关于近义词,学界看法一致,都认为是意义相近的词 [1]。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常会混淆这类词语,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能准确地辨析两个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就会导致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错误。本文将近义词分为“含有共同语素近义词”、“不含有共同语素近义词”、“语素相同但次序相反近义词”三类,分别分析各类的普遍性偏误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2. 偏误分析的分类及原因

2.1. “含有共同语素近义词”偏误分析

这种类型的偏误指的是本该用某个词,但是学习者误用了与其意义相近,并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这类近义词只是含有相同的语素,在使用中并不能随意替换,这是学习者所需要注意的。在汉语词汇习得中,这些“外形相似”的词语也给学习者辨析近义词增加了难度。

2.1.1. 语义层面偏误

语义层面偏误主要分为语义重点不同、词语适用范围不同、语义轻重不同和词语搭配对象不同等。

1) 语义重点不同

了解——理解

例:① 当时情况危急,他不得已才这么做,他的行为是可以(了解×)的。(理解√)

② 我不了解当时的情况。

分析:“了解”和“理解”都是动词,有共同的译词“understand”。

第一点,“了解”侧重于知道很多客观信息 [2],“理解”侧重于明白某种想法,某种道理或者是知晓某种行为产生的原因等,如:

③ 我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也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化。

④ 虽然我不认同他的做法,但是我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

第二点,“理解”还可以表示明白话语或文章中包含的意思 [2],如:

⑤ 通过实践,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了解”还具有“打听,调查”这个意思,可以说“你去了解一下现在的情况”,但是“理解”并不包含这个意思。

在我们看来,认为“了解”和“理解”这两个词意义相差还是比较大,但是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当他们对这两个词的意思没有很深的理解的时候,就容易混淆这两个词。

2) 词语适用范围不同

年龄——年纪

例:① 这个小女孩已经到了入学(年纪×)。(年龄√)

② 这个乐团成员的平均年龄是25岁。

③ 父母年纪大了,我不想让他们再在外面奔波劳累。

分析:“年纪”和“年龄”都是名词,都有共同的译词“age”,他们都有人已经生存的年数的意思,但他们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第一点,年龄除了用于人之外,还可以表示其他生物已经生存的年数。比如“一般的鱼类可以看鱼鳞上的圈圈确定年龄。”“根据树木的年轮,我们可以推断出树木的年龄。”

第二点,在询问年龄的时候,如果对方是岁数比较大的老人,一般用“您多大年纪?”进行提问,而“年纪”这个词一般不用在十岁以内的小孩身上,所以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注意。

“年龄”和“年纪”这两个词意思相近,由于学习者的汉语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辨别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就会造成使用中的错误。再比如“短小”和“矮小”,他们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短小”一般形容的是物体,“矮小”形容人。如果在该使用“年纪”的地方,使用了“年龄”这个词,其实有时候并不会造成交际障碍,对方明白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不符合汉语的语用规则,所以这也是汉语学习者需要理解掌握的。

3) 语义轻重不同

损坏——毁坏

例:① 他说了一个损坏公物的故事。

② 蓄电池用过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及时给它充电,不然也会损坏。

③ 糖吃多了,容易(毁坏×)牙齿。(损坏√)

④ 突然一场急风暴雨,把田里的庄稼都毁坏了。

分析:他们都有“破坏”的意思,但是他们造成的影响不同,“毁坏”比“损坏”的程度更深,产生的破坏也更大更严重 [3]。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爱——热爱”、“着急——焦急”、“失望——绝望”等,这些词语都是后者比前者程度更深,所要表达的语气更强,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这些词语,可以使语义表达更加准确。

4) 词语搭配对象不同

遇见——见面

例:①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却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② 我们准备明天下午(遇见×)。(见面√)

③ 我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李老师。

分析:“见面”和“遇见”都是动词,有共同的译词“meet”,他们一般都是指人与人的相见。

第一点,“见面”侧重于双方约定什么时间在哪里会面;“遇见”侧重于没有事先商量好偶然碰到。“遇见”后面还可以加事情,可以说“我遇见了一件奇怪的事。”

第二点,“遇见”可以说“我遇见了我的朋友”,但是如果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就是错误的,因为“见面”是不及物动词,它的后面不能带宾语,那么如果想用“见面”这个词,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把宾语提前,说成“我和我的朋友见面了”。同时也要注意“见面”这个词是一个离合词,可以说“我和我的朋友见了一面”。

我们平时在说话的时候,就算我们不知道“我去见面他”这种表达方式是错的,但是我们也不会这样说,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说的就是汉语,我们有语感,如果听别人说这样的话,也会觉得别扭,但是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没有什么语感可言,他们并不会察觉到自己这种表达方式是错误的。

宝贵——珍贵

分析:“珍贵”和“宝贵”都可以指价值大、贵重的意思,但是“珍贵”多用于具体的事物,如“珍贵的文物”、“珍贵的纪念品”,“宝贵”多用于抽象的事物,如“宝贵的时间”、“宝贵的经验” [4]。

2.1.2. 语法层面偏误

刚——刚才

例:① 他们今年1月刚到中国。

② 我们刚吃过早饭。

③ 他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

④ 我(刚×)已经把这件事告诉她了。(刚才√)

分析:“刚”和“刚才”都可以表示动作、事件发生在不久前 [5]。从词性上看,“刚”是副词,“刚才”是名词。“刚”只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如“他刚写完”、“他刚走”、“天刚亮”,不能用在别的位置上。“刚才”可以放在动词前后,作主语、定语和状语,如“他刚才去超市了/刚才他去超市了”“他好像还不知道刚才的事”。

2.1.3. 语用层面偏误

1) 感情色彩不同

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个词产生不同的理解,意义相同,但是所持有的感情色彩不同。比如在汉语中,由“狗”语素组成的词语往往多含有贬义,比如“走狗”、“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是在英语中,“dog”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比如“You are lucky dog”在英语里可以这样说,但是在中文里这样说,就会引起别人的不满。有一些词它自身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在特定语境中会产生褒义或贬义的色彩。比如“朋友”属于中性词,“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句话里“朋友”就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但是用在“你可真够朋友啊!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背叛了我!”这句话中,“朋友”就带有贬义色彩,表达了说话者的不满、愤怒。感情色彩是固化在词语上的一种附加的意义,是词义的一部分,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感情和倾向 [6]。在汉语词汇中,也有很多近义词在使用中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爱好——嗜好

分析:都可以表达“喜欢”这个意思,但“爱好”多指好的方面,如“爱好跳舞”、“爱好学习”、“爱好和平”等,“嗜好”却多指不好的方面,如“他有一些不良的嗜好”、“他还没有改掉抽烟的嗜好”。

目标——目的

分析:都是指对从事项种活动的一种主观设想。“目标”是褒义,如“他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拼搏”,但“目的”是中性,如“当然反映这些题材的作品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恰当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用在消极的方面,如“从现存的这批论公法的西书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极为卑鄙的。”

2) 语体色彩不同

词汇的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要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语体。比如“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个公司需要招聘(找×)销售岗位的职员。”“找”我们可以说“找某人来担任某个职位”,但是在招聘信息中,如果使用“找”字会给人一种比较随意的感觉,所以在这里应该使用“招聘”一词以示严谨。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经常会出现书面语和口语混用的现象,特别是意义相近的词语,更容易出现这类错误。比如“价格——价钱”,“价格”口语、书面语都用,“价钱”一般用于口语 [7]。

2.2. “不含有共同语素近义词”偏误分析

这种类型的偏误指的是本该用某个词,但是学习者误用了与其意义相近的词,但是这两个词之间没有同形语素。

美丽——漂亮

分析:第一点,它们都是可以指“好看,美观”,在这点上它们是同义的,但“美丽”一般只用于形容女性,“漂亮”不仅可以形容女性,还可以形容男性。如“她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这个小男孩长得真漂亮”。

第二点,在词语形态上,“漂亮”可以重叠,表示程度加深,而“美丽”不可以重叠。

2.3. “语素相同但次序相反近义词”偏误分析

这种类型的偏误指的是本该用某个词,但是学习者误用了与其意义相近,语素相同,但次序相反的词。

相互——互相

分析:这两个词,表面上看,它们语素相同,只是位置颠倒,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相互”和“互相”都有副词的用法,都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物之间以同样的态度、行为对待对方。

第一点,“相互”可以作状语、定语,如“相互关系”“相互信任”“相互作用”,“互相”是副词,只能作状语,如“互相信任”、“互相嫌弃”。

第二点,“相互”可以用在“是……的”格式中,如“理解是相互的”,但是“互相”一般不可以这么用。

3. 留学生近义词习得偏误的原因

通过对不同类型近义词的分析,可以发现汉语词汇丰富,比如英语“see”这个词在汉语里对应的词,可以是“看见”、“见到”、“看”、“看出”等,而这些词它们的意思相近,有的可能只存在很小的区别,如何分辨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无疑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学习者在学习近义词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词语的理性意义,还要掌握词语的语法规则、语用规则以及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词语。对于学习者近义词习得中偏误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学者自己看法,主要是从汉语近义词自身的特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母语负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教师对词语讲解不足、教材和工具书释义的误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1)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词,这些词语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正确地选用词语,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一组近义词的词义特征往往大同小异,它们之间的区别可能存在于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或语法功能等方面,而这些都需要学习者自己辨别。如“成果——结果——后果”,这些词语有相同的语素,也有共同的义项,但是它们的感情色彩不同,在使用中需要区分。再如我们可以说“一把年纪”、“年纪轻轻”、“上了年纪”,但是如果说“一把年龄”就不对了,这是属于固定搭配。现代汉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也称一词多义。如“包袱”的比喻义是“比喻某种负担”,可以说“你不要有思想包袱(负担)”,在这句话中,“包袱——负担”可以替换使用,但是当“包袱”指的是它的基本义“用布包起来的包儿”,这时候它们就不是近义词。所以数量众多的近义词,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精确地辨别词语之间的异同,就会混淆它们的意义,产生偏误。

2)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的时候,常常会依赖母语翻译,通过母语来帮助理解汉语的词义,如“质量——品质”的英文都是“quality”,“参观——访问”的英文都是“visit”,他们受母语知识的影响,就会在使用近义词的时候出现混用。他们也时常会把母语的组合关系或其他义位类推到汉语的对应词上,这些都是由于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的偏误。如果借助母语的思维去了解和使用汉语,将汉语和母语的词义等同起来,或者是将母语的使用规则运用到汉语中,往往就会导致词语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如“船——船只”都可以被译为“boat”,但前者指个体,后者指称集合概念,“他买了一艘船只”这句话就是错误的。

3) 留学生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的时候,有时候会把以前学习过的目的语使用规则套用在新的语言项目中,或者是随意类推,这样就会产生偏误。如“老师们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交流”不可以换成“交换”,这是因为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留学生在对汉语词语没有完全理解掌握的时候,套用以前的语言规则,就会出现错误。汉语词汇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比如“寒冷”这个词,由“寒”和“冷”这两个词根构成。“寒冷”的意思是指温度低,让人感到凉,从“寒”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寒冷”的意思。但是汉语词汇丰富,构词方式有所不同,同一个词可能也有几种意思,很多词语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去推测词义。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常常会由字及词,通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往往把一个词语的意思等同于其中每个字的意思或每个字的意思相加,这就会导致词语意思理解不准确,比如“见面——见”,它们语义有所差别,而且它们的用法不同,“见”后面可以带“过”、“到”、“了”,但是“见面”后不可以加宾语。再看出现这种错误的情况,是由于留学生对汉语词义的盲目推测,有时他们也会出现一些生造词,比如“照相人”、“电影剧”。

4) 从学习策略来说,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说一个句子,先想出它的中文表达方式,再翻译成英语,但往往就会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学习到“join”和“join in”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这两个词都有“加入”的意思,但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当邀请别人加入我们的派对的时候,和别人这么说“Would you join the Party?”别人就会以为你邀请他加入某种党派,因为“join”是指加入组织,“join in”是指参加娱乐活动,所以在不了解这两个词区别的时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那么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常常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比如“This cat is fat”,他们翻译成中文就说成“这个猫很胖”,这是因为在英文中“fat”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或者肉类,但是在汉语里“胖”只能用来形容人,不能指动物。留学生也常常会使用回避策略,在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会喜欢使用初级阶段学过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他们来说比较简单,易于掌握,如留学生会习惯使用“很”,而很少使用“非常”。留学生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常常只是“接收信息”,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各种学习工具,但是缺乏自己的思考。

4. 教学策略

学界将二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词统称为“易混淆词”,那么近义词也算是“易混淆词”,对近义词的辨析是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词汇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让每位汉语学习者既能记住词语的意思,又能辨析词语之间的异同,在不同的语境中做到正确使用,对每位汉语教师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挑战。教师需要在不断地教学探索中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推动词汇教学的发展。在近义词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说清楚两个词的“同”与“异”。可以说,词语辨析能力是汉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这是一项综合素质,既包括知识层面,也包括方法和能力层面 [8]。

1) 汉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既包括汉语本体知识,也包括二语习得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汉语知识体系,掌握词语辨析的方法,能够准确而且全面地找出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选用合适的方法讲解词语,把词语讲明白讲清楚,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

2) 教师平时可以从留学生的作业、试卷等语料中搜集偏误,进行归纳整理,再进一步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这样教师可以对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词语,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堂中要挑选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分析词语不需要面面俱到,但要条理清晰,抓住主要差异进行讲练,尽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词语讲解透彻。

3) 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阶段、学习水平、学习现状,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些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出现的偏误,到高级阶段依旧还存在,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也会出现其他各样的偏误,所以需要对近义词进行反复讲练,多次练习,对所学知识不断进行巩固,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周小兵老师提出“在对成人进行外语教学中,需要讲解错误的句子,更有利于其理解”。

4) 教师在进行近义词辨析的时候,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地分析词语,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提供的丰富自然的语料,进行整理分析,提高近义词辨析的准确性。教师应选用合适的语料作为例句进行讲解,有些语料并不能直接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些例句和练习。教师应提供词语运用的典型语用环境,这样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近义词意识和汉语语感。在讲解词语的时候,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要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5) 对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在近义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在很多老师结合多媒体、各种汉语学习APP等进行教学,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也增加了汉语学习的趣味性。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留学生在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对抽象词语比较难理解,在讲解“恐惧——害怕”这对近义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图片(表情包)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不仅能产生兴趣,有时候自己就能根据图片理解词义。在讲解“本——本子”的时候,可以运用诺瓦克教授提出的概念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词语异同,还能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建立词语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词汇知识是通过阅读逐渐增加的,大量阅读是学生学习词汇、扩大词汇量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掌握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

5. 结语

偏误分析是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以及实际教学都有深远影响。本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托,对留学生习得近义词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偏误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汉语的词汇有自己的系统性,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词汇系统自身的规律展开,因此必须确立词汇教学的系统理念和语义理念。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够从不同方面对近义词进行准确地辨析,同时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留学生能够在交际中正确地使用近义词,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新, 洪炜, 张静静. 汉语近义词研究与教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18.
[2] 李先银, 吕艳辉, 魏耕耘. 词汇教学方法与技巧[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5: 141.
[3] 麦新.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习得的偏误分析——以泰国学生为例[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2): 154.
[4] 马金荣. 韩国留学生汉语近义词偏误分析[J]. 安徽文学, 2013(11): 113.
[5] 杨雪梅. 汉语近义词辨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45.
[6] 李先银, 吕艳辉, 魏耕耘. 词汇教学方法与技巧[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5: 93.
[7] 赵新, 洪炜, 张静静. 汉语近义词研究与教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71.
[8] 李先银, 吕艳辉, 魏耕耘. 词汇教学方法与技巧[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5: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