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技术展望
Technology and Prospect of Phytoremediation for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DOI: 10.12677/AEP.2019.95087, PDF, HTML, XML, 下载: 919  浏览: 1,478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王振州, 刘攀亮*, 郑雅丽, 李春辉, 岳 斌: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甘肃省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耐旱植物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s Phytoremediation Techniques Drought-Tolerant Plants
摘要: 现如今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治理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提取成为了现阶段的一个技术难点。本文综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机理,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以及今后所需进一步的研究领域,并对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Abstract: Nowadays, the treatment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soil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e extrac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from contaminated soi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at this stage. In this paper, the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the mechanism of phyt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search progress, as well as the further research fields needed in the future, are review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文章引用:王振州, 刘攀亮, 郑雅丽, 李春辉, 岳斌. 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技术展望[J]. 环境保护前沿, 2019, 9(5): 652-656. https://doi.org/10.12677/AEP.2019.95087

1. 引言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的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主要储存于地壳的上层。石油的性质因为它的产地不同而性质不同,密度约为0.8~1.0 g·cm−3,十分粘稠,凝固点相差很大(30℃~−60℃),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以上,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可与水形成乳状液体。石油烃中主要含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不饱和烃等多种烃类化合物。其主要元素是C、H、S、N、O,此外还含有微量的Fe、Ni、V、Cu等金属元素。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伴随着工业技术飞速的发展,石油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石油在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污染。20世纪80年代,石油污染问题就得到了普遍关注。

被石油污染的土壤,能破坏土壤结构,抑制植物的根系生长,严重的污染土壤可抑制植物生长。石油烃能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井,造成地下水污染。如何处理石油污染土壤问题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有很多,如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石油他污染土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植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

2.1. 植物修复技术的定义

植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主要是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吸收、转化和转移,从而使土壤环境恢复到正常的生态环境功能的修复方式 [1] [2]。植物修复技术的理论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植物修复,人们首先是从其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开始研究的,在人们渐渐意识到土壤中石油类物质污染的严重性时,才逐渐扩大了植物修复手段的应用领域 [3] [4]。现如今,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治理石油烃污染土壤方面,但仍需改进。

2.2. 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

植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即植物直接吸收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植物受到刺激之后释放分泌物和酶,刺激根区微生物活性和生物转化作用;植物增强根区的矿化作用。

2.2.1. 植物吸收

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直接吸收有毒物质,然后将吸收的有毒物质运送到植物组织中。其中,植物可以分解部分有毒物质。植物吸收有毒物质经过挥发,代谢能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植物吸收是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凌婉婷等 [5] 研究20种植物根对土壤中多环芳烃菲,芘的吸收作用,得出不同植物根中菲,芘的含量和根系富集系数与根的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2.2.2. 植物积累

植物积累是根系直接将有机污染物质吸收并转移到其它组织的过程 [6]。研究表明,水稻根系即可大量吸收积累多环芳烃 [7]。由于石油烃中有机污染物使土壤中饱和化学键断开,因此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物质。有机污染物被吸收后,在被木质部的蒸腾流转移到植物其他组织之前必须进入到共质体内,以克服根内皮层凯氏带的阻碍作用 [8]。但是,植物在根系中吸收了大量的有机物,不能及时分解,导致残留在土壤中。因此能将污染物质从根部转运到地上部分的植物,才能真正做到将污染物质从土壤中去除 [9]。植物将有机物和有毒物质积累在植物根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降解。然而,时间比较漫长,这也是植物修复的一个弊端。

2.2.3. 植物降解

植物降解是指植物自身新陈代谢作用,吸收土壤中有机物质,在一些酶的作用下,使有毒物质转化为毒性较弱或无污染物质的过程。污染物质到达根际周围后,亲脂性的有机物或者被抑制吸收,或者通过木质化作用等转化为植物细胞组成成分,再或者是经过一系列的挥发、代谢、矿化等过程,最终转变为植物体易于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水、毒性较小或基本无毒的中间代谢物 [10]。具体来讲,有机物首先要经历相I反应,而这一反应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发挥最重要作用,在它的催化下有机污染物发生羟基化、氧化脱硫等变化;谷胱甘肽转移酶则促进了相II反应即结合反应,而结合反应对植物解毒尤为重要,它使得有机污染物毒性基团失活并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11]。

2.3.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

目前,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最常见的是物理法修复,化学修复法,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并没有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的技术是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物理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通过改变污染物质的浓度、迁移性、水溶性等物理性质而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常用的有固化稳定化、热处理、热解吸、隔离法等,其目标污染物主要为重金属;化学法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学修复剂或改良剂,利用修复剂或改良剂与污染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吸附、拮抗或沉淀等化学反应,使污染物的毒性和浓度降低或去除的过程,如化学淋洗、萃取法、化学氧化等 [12]。

化学、物理修复技术成本较高,但是作用效果较快。化学、物理修复技术在修复过程中,残留的物质有可能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成本低,修复效果比较慢,二次污染风险小,修复过后还可以做景观供人参观。作为一项经济实惠,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的修复手段,目前为止是具有发展空间和市场的。植物修复虽然有上述优点,但不能完全去除污染物。植物修复过后,将有机物和有毒物质残留在植物根系,对土壤底部造成污染。因此植物修复相对于比较局限(如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phytoremedia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toration

表1. 植物修复与物理、化学修复优缺点对比

3. 植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

3.1. 环境因素

土壤本身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土壤自身可以降解和吸附一些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研究发现,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憎水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降低 [13]。除此之外,土壤的水分、pH值、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因素都会影响石油烃的降解。

3.2. 污染土壤浓度

石油烃污染土壤根据浓度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石油烃的生物降解率受其浓度的影响较大,高浓度石油烃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并对其有毒性作用,4% (质量分数)是石油烃生物降解率达到最低值得临界浓度 [14]。石油烃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发育抑制效果越明显。在培养植物过程中,由于石油烃浓度太高,可能导致水无法渗透到底部,种子无法吸收水分。

3.3. 植物因素

植物的生长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所以为了更好地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植物的筛选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用于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的土著植物大都是禾本科植物或草本植物 [15]。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 (sw.) P. Beauv.)、紫花苜蓿、披碱草、黑麦草、高羊茅等植物被较多地应用于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 [16] [17] ,并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就可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现阶段,微生物治理石油烃污染土壤广泛使用,那么植物与微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就可以达到一个快速修复污染土壤的效果,二者联合更需要注意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未来植物—微生物联合技术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3.4. 根系分布

在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中,植物的根部,为土壤中有机物和有毒物最终聚集的位置。植物修复机理中,根际的降解正是植物根部分解这些有机物和有毒物质的过程。在大量研究中发现。

4. 植物修复技术展望

石油烃的特点是难降解、不溶于水、难去除。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离不开石油,这就导致了石油污染的严重加剧。从修复技术发展的进程来看,植物修复已经成为了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主流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无二次污染,修复过后不用再处理,直接可以做景观供人参观。作为一项经济实惠,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的修复手段。目前,植物修复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仍存在诸多值得考虑的问题:

1) 不同环境对植物修复能力的效果不同,在实验室中不存在的因素太多,如何将这门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在实际中大范围使用,是应该要考虑的。

2) 植物修复技术虽然没有二次污染,成本低,但是修复时间过于漫长,且如何提高修复效率是一个技术突破口。将植物修复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连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植物种类比较多,在各类石油烃污染土壤中,适合哪种植物,植物的耐受性,生长情况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来进行分类,在找到所适应该种植物的污染土壤进行改善。

基金项目

兰州城市学院第四届“城院好项目”创意创新创业大赛2019HXM071;兰州城市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LZCU-BS2015-07。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易筱筠, 党志, 石林. 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J]. 农业环境保护, 2002, 21(5): 477-479.
[2] Alkorta, I. and Garbisu, C. (2001)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79, 273-276.
https://doi.org/10.1016/S0960-8524(01)00016-5
[3] Pradhan, S.P., Conrad, J.R. and Paterek, J.R. (1998) Potential of Phy-toremediation for Treatment of PAHs in Soil at MGP Sites. Journal of Soil Contamination, 7, 467-480.
https://doi.org/10.1080/10588339891334401
[4] Banks, M.K., Lee, E. and Schwab, A.P. (1999) Evaluation of Dissipation Mechanisms for Benzo[a]pyrene in the Rhizosphere of Tall Fescu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8, 294-298.
https://doi.org/10.2134/jeq1999.00472425002800010036x
[5] 凌婉婷, 朱利中, 高彦征, 等. 植物根对土壤中PAHs的吸收及预测[J]. 生态学报, 2005, 25(9): 2320-2325.
[6] Wei, S.H. and Zhou, Q.X. (2006) Phytoremediation of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s by Rorippa globosa Using Two-Phase Planting (5 pp).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13, 151-155.
https://doi.org/10.1065/espr2005.06.269
[7] 焦杏春, 陈素华, 沈伟然, 等. 水稻根系对多环芳烃的吸着与吸收[J]. 环境科学, 2006, 27(4): 760-764.
[8] Schroder, P., Harvey, P.J. and Schwitzguebel, J.P. (2002) Prospects for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Europ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9, 1-3.
https://doi.org/10.1007/BF02987312
[9] Nellessen, J.E. and Fletcher, J.S. (1993) Assessment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the Uptake,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 Heavy Metals by Vascular Plants. Chemosphere, 27, 1669-1680.
https://doi.org/10.1016/0045-6535(93)90148-X
[10] 彭胜巍. 石油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 2009.
[11] Trapp, S. and Karlson, U. (2001) Aspects of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1, 37-43.
https://doi.org/10.1007/BF02986468
[12] 曹刚, 王华. 石油污染及治理[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3): 92-94.
[13] Meudec, A., Poupart, N., Dussauze, J., et al.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Fuel Oil Phytotoxicity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 in Salicornia fragil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81, 146-156.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07.04.005
[14] Del’Arco, J.P. and de Franca, F.P. (2001) Influence of Oil Contamination Levels on Hydrocarbon Biodegradation in Sandy Sedi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12, 515-519.
https://doi.org/10.1016/S0269-7491(00)00128-7
[15] Wei, S.H., Zhou, Q.X. and Saha, U.K. (2008) Hyperaccumul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Weed Species to Heavy Metals.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2, 173-181.
https://doi.org/10.1007/s11270-008-9644-9
[16] Trindade, P.V.O., Sobral, L.G., Rizzo, A.C.L., et al. (2005) Bioremediation of a Weathered and a Recently Oil Contaminated Soils from Brazil: A Comparison Study. Chemosphere, 58, 515-522.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04.09.021
[17] 高彦征, 凌婉婷, 朱利中, 等. 黑麦草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3): 49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