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Deficiency
DOI: 10.12677/ASS.2019.88186, PDF, HTML, XML, 下载: 897  浏览: 2,448 
作者: 高珊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原因College Teachers Lack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不仅要在专业知识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在生活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然而,在当前利益格局大调整和冲击下,一些背离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有失师德师范的现象屡有发生,师德准则的“应然”与师德实践的“实然”有较大反差,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界定,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因素。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s shoulder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y should not only 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set a good moral example for students in life. However, under the big adjustment on the current interests and impact, some deviate from the socialist mor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the teacher’s ethics normal phenomenon occurring frequently. “Ought” of virtue rule and “reality” of the practice, have greater contras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causes of the lack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were summarized.
文章引用:高珊珊.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8): 1364-136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8186

1. 引言

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本。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教师理应成为师德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献身教育、尽职尽责,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作出了不懈努力,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其中不乏许多优秀教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当前利益格局大调整和冲击下,一些背离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有失师德师范的现象屡有发生,师德准则的“应然”与师德实践的“实然”有较大反差,师德缺失现象已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界定,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因素,以期为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内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对其定义稍有区别,结合已有文献,笔者将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加以区分:

2.1.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进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与人们的职业劳动紧密联系的。由子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并结成某些特殊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的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职业道德表现着各种职业集团或个人道德调节的特殊方向,比较稳定地影响着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范围内的具体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以至会影响到人们整个品德和人格的形成。就其本质来说,道德和职业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范畴,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2.2.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1] ,又称为“教师道德”或“师德”,主要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调解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教师的从业准则、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以及教师的职业义务,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行业的特殊体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大学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劳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规定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更具体、更适用于大学教师职业活动的形式体现出社会道德的基本思想 [2] 。

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对学生和社会也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在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上,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其意义所在,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能很好地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 。此外还存在工作态度不积极、不认真现象,一些教师不能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不能虚心地接受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教书育人的进取意识不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不够饱满。

3.2. 教师价值观发生改变,趋向于利益至上

传统的高校教师在岗位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将集体利益和学生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居次。然而,现在高校中,一些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部分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放在心上,反而被利益所吸引、所驱使,工作行为逐渐带有目的性,工作重心从教学和科研转移到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创造收益,功利性地投身到有利可图的服务社会中去,以求最大程度获得报酬 [4] ;某些教师的工作目的只是职称和奖金,把科研成果当做自己评职称和奖金的垫脚石,无视科研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个别教师把教师职业当成自己的摇钱树,为了实现利益,牺牲道德与法纪,使用非正当手段参与绩效评定,挤破头皮为自己争得名利 [5] ;某些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在招收学生时不能够做到公正、客观,而是招人唯亲、招人唯财,暗示学生只有出钱支持导师的课题才有机会被录取,甚至明码标价,利用高校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来敛财,由学术导师、人生导师沦落为利益的奴隶,职业道德被遗弃,职业尊严被践踏。

3.3.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突出

目前的高校教师已不像传统的那样只专注于教学和科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高校教师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较广,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变得更为繁琐,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日益增加。枯燥的教学工作、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以及残酷的绩效评估,也使得许多高校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在一项工作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指数居于第三位 [6] 。他们不堪工作的高压,承受不了过长的工作时间、巨大的工作量、超高的工作强度和激烈的职称评定竞争,身体上疲惫万分的同时,心理上更是承担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工作压力,也使得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消耗殆尽,情绪低落,导致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对待学生冷淡、缺乏耐心,对学术应付了事,进取心衰退。甚至有些高校教师因不会调节压力,自暴自弃,从而生出退出高校教师队伍的念头。这种工作状态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令他们收获不到成就感,进而更加丧失工作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4.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成因分析

通过对国内已有文献资料整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社会环境、高校管理体制和教师自身因素三方面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4.1.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是社会价值观念的转换对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观的影响。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伴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功利主义和权利寻租等思想冲击着高校传统的价值观念 [7] 。其次学校层次差异对师德也有影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在师资来源上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来源复杂,部分教师、教育管理者缺乏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的基本常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时常出现违背教育理念的行为 [8] 。此外还有西方文化引进与传统中方文化的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强化了经济效益的社会地位,使谋取经济利益几乎成为一切活动的基础,这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乘虚而入 [9] ,一些教师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职业,以新的价值标准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导致价值理念实惠化,教师理想实际化。

4.2. 高校管理体制因素

高效管理体制主要与高校领导者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关,在这因素分析中,借鉴途径–目标理论模型 [10] ,该理论以期望机率模型和俄亥俄四分图理论为依据,认为领导者只有具备激励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只有让下属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才能真正提高领导效能。注重对于下属的行为和目标之间关系的影响,由伊凡斯和豪斯提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而高校领导者往往会重科研轻教学,更多的关注的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在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已有研究从高校管理体制因素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不健全

第一,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过于单一,内容上过于陈旧 [11] 。第二,高校工作安排中对于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较为忽视。长久来看,高校在长期发展中更注重的必然是学科的建设,科研的成果以及对科研能力较强者的重点培养,而在对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往往容易忽略。第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很少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高学历和高职称而忽视了对道德素质的考核 [12] 。

2) 高校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

高校没有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高校对于教师工作安排的科学性有所欠缺。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的不完善,过于片面追求科研成果从而引发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13] 。现行的以量化为基础的学术考评机制只片面地将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条件,有时甚至是唯一条件,这种“重才轻德”的考评机制 [14] 必然带来学术的浮躁和师德的滑坡。

3) 师德建设体系不完善,重罚轻建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教育界和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和认真研究。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规范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在培训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教育 [15] 。目前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罚轻建的情况。有的学校对师德建设无目标、无措施、无督促反馈,不组织教育、不开展活动。一旦出现违背师德的现象,能遮掩就遮掩,不能遮掩就一罚了之,以罚代建,仅仅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津贴之类的强制措施来威慑当事人,而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从制度上来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受罚教师往往心存抵触,在得不到及时劝导的情况下又以更坏的方式发泄不满,师德建设如同水中的葫芦,按下这个,冒出那个,屡禁屡犯。

4.3. 高校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校教师自身因素影响的理论基础是动机理论。所谓动机理论 [16] 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关于动机的产生、机制、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理论;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从教师自身因素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内部动机,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自身进行分析。

1) 教师自身理性精神的缺失

主要表现是:教师缺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胆魄,有时仅满足于一般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由此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创新动力不足,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热情不高,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教书育人的进取意识不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不够饱满 [17] ;还有一些教师在遇到困难时,考虑个人利益更多,想到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候少,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不能从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自控意志的衰减或缺失

在前面两个不良因素影响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知识分子形象,已经受到明显俗化。不少教师道德信念失落,道德自律自控意志薄弱,如出现有的高校教师内心矛盾斗争后放弃道德坚持,随波逐流,为达到晋升目的,不惜加入作假造假的行为等等现象 [18] 。而这种自身道德意识俗化、道德自律自控意志弱化的现象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问题的自身内在原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自控意志的衰减和缺失,容易使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放弃对高尚师德的追求,甚至认为师德修养与自身利益没多大关系,没必要约束牺牲自己去追求更高的师德修养,这些行为将直接造成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终将导致这批教师被学校和社会所淘汰。

3) 教师年龄结构不平衡,高校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力

第一,青年教师心理层面不够成熟,主观意识较差。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队伍主力基本上是刚走出校园有一定知识底蕴但缺乏社会阅历的优秀毕业生们。这些青年教师社会阅历较少,在心理层面还不够成熟,思考问题可能会过于理想化,青年教师们对于我国国情民情缺少具体且实际的理解,对于社会道德意识没有切身的体会,自身的思想状态本来就不够稳定成熟,从而导致容易被社会大环境所干扰,主观意识较差。第二,青年教师所面临的成家立业的压力。青年教师们在生理年龄上处于人生的忙碌期,面临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理想化的生活与现实市场残酷的竞争相矛盾,这些都会对青年教师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自身经历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目前的青年教师的主要年龄结构是“80后”,虽然是教师,但实际上从来也没有走出过校园,与老一辈不同,这一代的青年教师的所闻所思所感基本源自课本,自己本身没有经历过过于艰苦的生活,对生活的理解可能不如老一辈来的那么深刻,享福意识强烈,吃苦耐劳的意识比较薄弱 [19] 。另一方面,现在社会讲求“专才”,这也导致青年教师们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材生,但总体知识架构却是不完整的 [20] ,所以可能无法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高校青年教师这一职位带给社会的巨大价值,以及此职位本身的责任与使命。

4.4. 小结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已有研究大多从主要从社会环境、高校管理体制和教师自身因素三方面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出教师现有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没找到相关的英文文献,专门研究道德缺失原因的文献很少,大多是在文献中有所涉及,主要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和对策方面的研究;在社会环境方面,主要从社会大背景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方面总结。学校管理方面,主要从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高校考核激励机制、师德建设体系三方面总结其缺失的原因;个人因素方面主要从教师自身理性精神的缺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自控意志的衰减或缺失、教师年龄结构不平衡,高校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力方面,在这部分相关文献主要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鲜有针对全部高校教师自身影响因素的分析;此外,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原因的分析仅从问题中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缺少理论依据。

5. 结语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充分认识这些负面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老师是学生修养的镜子”。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要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常抓不懈。进一步转变思路、更新观念,积极开展师德建设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培养体系,不断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改革学术考评机制,深入推进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 胡琦. 解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10): 45-47.
[2] 邓惠明. 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理性思考[J]. 龙岩学院学报, 2006(5): 122-125.
[3] 陈倩倩.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解析[J]. 现代交际, 2011(10): 206.
[4] 张新文. 谈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培育[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2, 28(2): 86-88.
[5] 高玉蓉, 邓逢光.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素质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1(5): 42-44.
[6] 焦炜, 程容.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 兰州大学学报, 2008, 36(6): 149-152.
[7] 百度百科. 路径-目标理论[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7%AF%E5%BE%84-%E7%9B%AE%E6%A0%87%E7%90%86%E8%AE%BA, 2019-01-31.
[8] 百度百科. 动机理论[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A%A8%E6%9C%BA%E7%90%86%E8%AE%BA/8587642?fr=aladdin#1, 2018-06-01.
[9] 兰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10] 柳秋华. 关于师德师魂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问题的探讨[J]. 邢台学院学报, 2012, 27(1): 140-141.
[11] 蒋霞. 浅析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建[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4(2): 17-19.
[12] 长兰, 梁建洪.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人文缺失[J]. 职业时空, 2005(20): 32-33.
[13] 凃力, 罗小龙. 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3): 127-131.
[14] 吴迪.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4.
[15] 许忠旺.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7): 104-114.
[16] 詹红菊.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成因探析[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12): 13-14.
[17] 本海. 师德建设的误区及矫正[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0(10): 37-39.
[18] 张小枝.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3(2): 148-149.
[19] 张艳.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20] 朱玉华.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4):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