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端分流”机制下的4-D英语口译专业教学模式
The Midway-Shunting 4-D Training Model for UIMs
DOI: 10.12677/ASS.2019.86150, PDF, HTML, XML, 下载: 1,015  浏览: 1,24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煜: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口译教学中端分流4-D教学模式Interpretation Midway Shunting 4-D Teaching Model
摘要: 在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拓展研究中,形成了特色化的“中端分流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进一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4-D英语口译专业教学模式”。4-D教学模式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D即四个维度,在横向上具体化为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内容方法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从纵向延伸出四个次维度,分别为:双语基础、口译技能、语外知识、职业素养;中外合作、双师协作、院际携手、两课共进;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课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理论传授与模拟实训、原则呈现与案例分析。在结构上,该模式体现为一个由纵横四个维度构成的四位一体教学框架。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pecialized studies of English major, the “Midway-Shunting” training program was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within its framework the “4-D Training Model for UIMs (undergraduate interpretation majors)” came into being. As a characteristic approach, this model is characterized by four dimensions of training objectiv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urriculum,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Each of them comprises four sub-dimensions that include respectively the aspects of bilingualism, interpretation skills, extra-linguistic know-how and professional diathese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cooperation, collaboration of DPT (double professionally titled) teachers, intramural and extramural consociation,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general courses, basic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a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xtbook with internet resources, directed learning with self-directed learning, speculative knowledge with simulative activities, and principle presentation and case analysis. In term of structure, this model is defined as a four-in-one teaching framework.
文章引用:王煜. “中端分流”机制下的4-D英语口译专业教学模式[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6): 1090-109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6150

1.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口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0年,英语口译课被列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近年来,随着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口译人才培养开始受到广泛重视。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159所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 [1] ,其中有90余所院校开设了英语口译专业(方向),少数实力较强的院校在本科阶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在国内由本、硕两级培养机制构筑的复合型口译人才培养格局已具雏形。但从规模上看,国内英语口译专业人才培养仍主要集中在MTI层面上,本科层面上的培养规模相对较小,现有培养机制远远不能满足口译市场的需求。为了拓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构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国内口译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我校国际化相对较高的优势,我院于2013年开始实施本科阶段英语口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验工作,先后如期完成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成员选拔、班级组建、师资调配、设施完善等各项工作。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形成了特色化的中端分流型本科英语口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下逐步形成了特色化的4-D英语口译专业教学模式。

2. “中端分流”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本科英语专业四年的教学过程分为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基础阶段(大一和大二)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大三和大四)的主要任务是在形成良好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借鉴《教学大纲》的划分方法,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特点,我们把大学四年的专业教学过程划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发展两个阶段。在课程安排上,基础阶段以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如: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双语基础。发展阶段以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为主,通过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两大阶段划分法实际形成了首端、中端和终端三个节点。传统上,专业分流一般在首端实施,即学生入学后一到两周开始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现推迟至大一第二学期进行。就英语口语专业(方向)而言,首端分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负面作用,因为英语口译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修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发展潜能,具有坚实的双语功底、快捷的思维和反应能力、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口译的兴趣和热爱。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者才能进步大、见效快,才能知难而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尽管口译能力培养仍是一个基础知识和口译技能的共同成长过程,但口译专业的中心工作是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口译技能,而口译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习者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语言基础参差不齐,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发展不平衡,所以在专业方向分流上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做法而采取中端分流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在基础阶段,立足现有的商务英语、英语翻译和英语教育三个专业方向不变,学生入学后按照入学前的选择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在基础学习与专业发展两个阶段之间,以第四学期为节点,通过潜能测试(初试和复试)从三个英语专业方向中选出双语功底扎实、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语流利、有从事口译意向的预备生30人,组成一个临时实验班。实验班采取“前期流动、后期固定”的动态管理方法,临时成员原则上仍以原班级为单位学习各自的专业课程。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以第二课堂方式增修一门《口译基础》课,初步了解、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期结束前,通过复试从30名预备生中选出20名成绩突出者作为口译实验班的固定成员。从第五学期开始,固定成员单独组班,按照口译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

3. 4-D英语口译教学模式

4-D教学模式是在我院“中端分流”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D为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内容方法四个维度,各维度分别包括四个次维度,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由纵横四个维度构成的四位一体教学框架,见图1表1

Figure 1. 4-D training frame

图1. 4-D教学框架

Table 1. 4-D training model

表1. 4-D教学模式

3.1. 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口译职业化的发展和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我们把本科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相关领域一般知识,能在政府机关、企业机构及其它团体、组织从事以交替传译为主的实用型中级职业口译人才。与此同时,结合职业能力所涵盖的要素,我们把口译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双语能力、语外知识、口译技能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1) 双语能力

口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语言行为,因而双语能力是口译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所谓双语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像使用母语一样熟练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3] 或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行为 [4]。在实际口译活动中,口译员必须精通汉英两种语言,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流利、通顺、准确地传递信息,了解各自的逻辑结构、语体风格和表达方式,熟悉常见的习语、俚语、谚语、诗歌等并能得体翻译。

2) 口译技能

业界普遍认为,口译技能包括听辨、记忆、笔记、演讲以及应对等等。听辨是口译活动的第一步,其次是记记忆信息。只有记住信息,才能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信息,重现源语的语言意义和篇章意义,因此良好的记忆能力是高质量口译工作强大的助推器。其次,并非所有的话语信息和逻辑线索都能被短时存储,这样笔记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记忆手段。另外,从一定意义上讲,无论听众的人数有多少,译员在用译语将源语信息再现表达时就等于是发表了一次公众演讲 [5] ,因此一名优秀的口译员同时也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公众演讲者。

3) 语外知识

口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因而广博的语外知识是口译员做好本职工作的保障。法国翻译学家Seleskovitch (1995)指出,在口译中,对演讲者意思的理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的认知辅助是否完备,其基础是口译员的语言能力和语外知识 [6]。语外知识也叫百科知识,包括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职业知识、译员口译活动所涉及的相关行业的知识等等,这些知识是口译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标志,也是口译员进入职业角色的先决条件。

4) 职业素质

口译员职业素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a) 职业道德和礼仪修养。口译员会出席不同的社交场合,其举止行为、衣着打扮必须与个人身份、工作场合和会谈内容相符合。b) 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口译员应身体健康,能适应长时间、高负荷的口译工作。也须具备灵活的应对能力,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自我调节,冷静、敏捷、从容应对突发事件。c) 译前准备。译员在口译服务前应主动获取与口译任务相关的信息,包括出席者的姓名、身份、讲话内容、活动主题以及相关术语等等。译前准备获得的信息越多,效果就越好。

3.2. 教学理念

4-D教学模式所秉承的教学理念涵盖四个方面:中外合作、双师协作、院际携手和两课共进。

1) 中外合作

为了强化学习者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把中外合作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不同阶段的教学当中,由中外教师共同承担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在我院师资队伍中,中外教师人数的比例达到了3:1,三分之一的口译专业课程由外方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的仿真性口译实训课程由中外两名教师共同执教、同台授课。中外教师相互合作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充分发挥了中外教师在语言方面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发展和提高,为学生口译能力培养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双师协作

在英语口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把打造一支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建成了一支具有自身特点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目前,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业内专家共有四人,其中两人为专职的具有译审资格的省级专家,两人为兼职的具有译审定稿资格的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课程安排上,业界专家主要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工作,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部分技能训练课程由专业教师和具有双重职业素质的教师负责。特色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我院口译专业教学有序开展,学习者的口译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

3) 院际携手

就非专业性口译任务而言,只要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即可在双语之间进行相应的转换。然而,对于涉及某一特定领域(如商务、机械、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口译任务而言,仅具备很强的双语能力而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很难胜任口译工作。为此,在专业知识的拓展上,我们在立足院内实力的同时,积极寻求院外帮助,加强与其它专业学院的合作。一方面,由本院专业课教师与业界专家纵向协作,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与其它院系横向合作,要求学生每学期到其它院系旁听或兼修一门相关的专业课程。借助院内纵向协作和院间横向合作,学生的专业知和语外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逐步拓展。

4) 两课共进

口译技能的获得和内化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为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英语类赛事(如演讲赛、口译竞赛等)的同时,每学期我们不定期地为学生提供走出教室参与校内外外事活动(如谈判、会议、交流等)的机会,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口译场景中,或作为“观察员”观赏专业口译员的口译实况,或作为口译员承担活动的口译工作。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和巩固,又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升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3.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对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规定和设立,包括各类课程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学时分配以及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等。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为了实现培养方案规定的目标,我们精心选择课程门类和类型并把4-D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如下表2

Table 2. 4-D course module

表2. 4-D课程模块

在四个模块中,必修课占86.8%,选修课占19.5%,总学分为174.5,总学时为2536。通识课程占总课程量的19.7%,其中必修课16.3%,选修课3.4%。基础课程占32.1%,均为必修课。专业课程占20.6%,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选修课程,两类课程分别占10.3%。实践课程包括集中实践课(占13.8%)、理论课中的实践课(占8%)和能力拓展(占5.7%)。

3.4. 内容方法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我们通过相应的改革,着力实现课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理论传授与模拟实训、原则呈现与案例分析四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1) 课本知识与网络资源

教材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针对特定专业、特定层次的学习群体编写的,它概括了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材发挥着稳定教学秩序、引领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因此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师执教和学生学习的依据。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日益明显。网络资源信息以其特有的丰富性、多样性、实时性、新颖性特点,成为专业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发挥着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的作用。为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努力寻求课本内容与网络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教材为蓝本,借助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注意选取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发音的音频、视频材料,让学生逐步熟悉、适应不同的发音、语调和表达方式。与此同时,选材力求题材多样、话题广泛、难度适当、实用性强;出自真实的口译活动,紧跟国内外时政热点;既涵盖不同的题材、体裁,又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既着眼学生现实,又关注学生未来;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2) 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自己能够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7]。Dickinson (1993)对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者自我决定,完全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是自主学习;如果有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即为指导性自主 [8]。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作用时,他们才有可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因此,主体参与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机制,要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基于上述观点,我们通过制定明确的课外学习和练习任务,把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除要求学生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开展个人训练或结对练习,人均练习量达到300小时/年以上。为了使课外自主训练有章可循,我们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了相应的参考网站和手机APP软件。借助这些网站和软件,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线观看国内其它院校口译参赛者的竞赛实况,查找自身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自主选取音频、视频资料,自我锻炼,不断实践,强化技能,增强能力。为了把课外自训落到实处,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一到两项较高级别的口译竞赛,至少获奖一次,或参加相应的等级考试,获得二级以上水平证书。

3) 理论传授与模拟实训

口译能力的培养既是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过程,更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与内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两者的相互交织过程。为了在两者间达成有机统一,我们引入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在改进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传授方式、提高学生接受效率的同时,注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较多的体验机会。例如,在部分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在课前插入新闻报道、课前演讲等环节。由一名学生做新闻播报或演讲,由另一位学生现场口译,其他同学观看并做笔头记录,然后对译文进行评价。在顺序安排上,有英译汉开始,逐步向汉译英以及英汉、汉英互译过渡。在此基础上,每周为学生安排两次口译实训课,由中外教师同台授课,进行仿真训练。课前,中外教师就某个领域的话题共同备课,课堂上担任谈判者或交谈者,由学生轮流担任双方译员。实训中,我们要求学生自行准备录音设备,课后回放复听,或自评各自的劳动成果,反思改进,或感受别人的口译作品,交流促进。最后,由老师作专题讲评、指导,总结提高。此外,我们充分发挥业界专家的优势,把课内理论知识传授与自身的行业经验、职业经历以及社会生产、服务的实际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发、建构与学习者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塑造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打好基础。

4) 原则呈现与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即借助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通过组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演练,引导学生发现内在逻辑、原则规律,从而达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目的,形成科学、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案例法有三种形式:解释案例法、讨论案例法和模拟案例法。在口译教学中,我们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或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或综合使用不同方法,通过启发、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口译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口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案例分析总结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原则,借助案例教学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能力、水平的考核方式上,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一人一卷、口头翻译、媒体录音等方式,而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标准,尽力营造真实的任务情景。比如,安排学生两、三个人为单位模拟记者招待会、会议发言、商务谈判等等,以真实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4. 结语

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本科院校拓展英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口译职业化发展对口译人才的不同要求对口译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契机和挑战,我院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拓展和探索,形成了特色化的“中端分流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形成了特色化的“4-D英语口译专业教学模式”。历经数年实践,该模式由理念走向成形,由成形走向成熟,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借助这一特色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培养当地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的同时,拓宽了我校英语专业方向设置,创新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基金项目

本成果受郑州西亚斯学院重点教改项目“创新型本科英语口译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研究——特色口译专业教学模式‘4-D’教学模式建构”课题(编号:2017JGZD01)及“郑州西亚斯学院省重点培育学科——翻译”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冉永红. 新形势下的本科口译教学[J]. 中国翻译, 2013(5): 45-4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
[3] 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 Holt and Company, New York, 55.
[4] Weinreich, U. (1953) Language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 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 New York, 1.
[5] 刘和平. 职业口译程序与翻译教学——论翻译教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211.
[6] Seleskovitch, D. and Lederer, M. (1995)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Interpreting. Didier Erudition, Paris.
[7] Holec, H. (1981)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ergamon Press, Oxford, 3.
[8] Dickinson, L. (1993) Talking Shop: 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ELT Journal, 47, 330-335.
https://doi.org/10.1093/elt/47.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