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实现困境——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Dilemma—Take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19.72039, PDF, HTML, XML, 下载: 782  浏览: 5,195 
作者: 韩清滨:鞍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辽宁 鞍山
关键词: 通识教育趋势鞍山师范学院困境General Education Trend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Dilemma
摘要: 本文首先阐释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前瞻性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其次,以鞍山师范学院通识教育为样本进行个案描述与分析,展示一个具有师范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在推进实现通识教育过程中的困境与问题,为探索、解决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般性问题贡献个案经验。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forward-looking core issues. Secondly, the cas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re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general education in a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with normal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contribute case experience to the exploration and solution of general problems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韩清滨. 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实现困境——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2): 220-22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19.72039

1. 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通识教育在各类大学里已经探索了二十多年了,在关于通识教育的观念、理论以及实现策略等诸多问题上均有了一定的共识,带有地方性时代性知识特点的通识教育话语体系也在逐步形成之中。就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目前的研究文献资料非常丰厚与详实,笔者将其简要的概括、归纳如下。

1.1. 通识教育会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

就中国大学开设通识课程、开展通识教育的广泛性与质量程度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增量发展过程。从二十年前的领军学校,比如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开始,通识教育开展的越来越具有普及性,在一些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也开始了通识教育的尝试与“探索”,尽管它们的教育质量不算太好,有赶时髦的嫌疑。客观地讲,通识教育受到社会如此广泛重视的事实,说明了一点,即人们对通识教育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甚至是最为核心的东西。这种认识或共识,是通过比较、分析与反思获得的,是每个关心教育事业的主体无法回避的热点与焦点,是中国教育语境下的基本问题,不仅仅是大学校内的“小事”,而是有着宏阔社会背景的时代大事件。总之,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1] 。

1.2. 通识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人”

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功能与时代价值是紧密相关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上的体现与反应。我们不但要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要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更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自由思想、灵魂觉醒的全面的“止于至善”的人。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完人的境界。由此,通识教育的独特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是一般化的专业教育所不能完成的。客观地讲,塑造完人是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是一般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1.3.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发展

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关系的讨论是通识教育发展模式问题的焦点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对矛盾,是差异,是冲突。搞好通识教育就是要协调、平息、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问题。这种思路,实际上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绝对意义上是否必然是一种矛盾,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因此,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本身就是相互交融而不可独立存在的,专业教育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至于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种有机的融合,以及实现二者的均衡发展,是个问题。比较可行的路径是,在专业教育的平台上,尽可能地加大通识教育的内容,在获得基本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目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一种最具潜质的发展模式。

1.4. 未来通识教育将继续重视对经典作品的研读与传授

这是个没有多少争议的老问题,通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必然是那些经过人类文明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而不是一些文化快餐或世俗“雅趣”。经典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有生命力的作品,它在心灵上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知识与记忆,代表着人类不朽的精神成就与创造。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塑造当代完人,没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以及文化熏陶是做不到的。事实上,只有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才能哺育出文明传承的时代担当者与完美人格。这些高质量的、最优质的经典著作的研读与传授是通识课程唯一的“宗旨”。

1.5. 通识教育会对教师产生新的职业压力

随着通识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类主体必然受到一些冲击与压力,教师首当其冲,对其形成新的职业压力。通识教育不是一般的专业化教育,但特别需要教师具有进行或从事通识教育的专业化精神与素质。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很低,在教学资源整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与通识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匹配。这不是简单的教师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各方面关系的综合性问题。如何适应这种时代的挑战,是学校、政府、社会以及教师群体必须予以回应的 [3] 。

2. 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

2.1. 样本解释:鞍山师范学院通识教育发展历程

鞍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师范类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其通识课的前身是公共选修课,自2010年始,统一改称为通识课。近十年来,通识课几经变化,从无到有,从初步尝试到长足发展。回顾鞍山师范学院通识教育发展史,其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根据鞍山师范学院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由通识1、通识2、通识3三部分组成。通识1为公共必修课,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要求增加实践课时,并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公共外语课试行分层教学,高年级设置选修课;公共体育课按学生兴趣特长,试行俱乐部制度;公共计算机课增加了实践课时的比重,高年级按专业需求设课。同时,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的学分,开设了应用写作和艺术欣赏课程。通识2为选修课,目的在于拓宽学生专业基础,按文理两大类设课,要求学生按文科和理科在各自的文理两大类中选修8学分课程。通识3为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文科与理科课程中互选4分,目的是加强文理交融,同时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

第二阶段,2013年我校先后召开了五次通识教育模块研讨会,对通识模块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依据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Ⅰ中新设《创业基础》为必修课程。对通识Ⅱ进行全面改版,设置了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鉴赏、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育、体育与健康等六个模块,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做出了“限选”要求。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就通识课程而言,明显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另外,出台了《鞍山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对通识选修课程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通识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三阶段,根据《鞍山师范学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本次通识课建设与改革的特点是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识课基本划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外语、大学体育、信息技术教育、创业就业等课程。通识选修课设置“双轨”课程。第一类设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审美类、创新创业类四个模块,供一部分人选择;第二类设若干个通识专选模块,供另一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去向选报,学校遴选,拓宽培养途径,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

2.2. 鞍师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

对照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反观鞍山师范学院的通识教育实践,通识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导致鞍师通识教育目标某种程度的落空,使通识教育深陷困境之中。

第一,鞍山师范学院通识课程存在极为明显的质量问题。有些课带有明显的“凑份子”嫌疑,典型的因人设课。大多是年轻教师开课不足,临时抱佛脚的举动。从名称上看,这些课程五花八门,带有明显的“水课”色彩。与经典著作研读与传授的要求(宗旨)相距甚远。

第二,观念、理论认识上的欠缺。就学校而言,目前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认识不足,没有把通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没有树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观念。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的凸出地位,存在价值判断上的误区。一般教师认为,通识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辅助,专业教育才是主流。这种观点的产生,究其原因,大概是与鞍山师范学院地方性实用型的办学定位有关系。这当然是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 [4] 。

第三,缺少完整的健全的通识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与机制。为了继续推进通识教育以及不断改进或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建立一套合理的有效的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非常必要。通识教育以及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要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更要实现一种良性的制度循环(机制),实现教学管理上的“闭环”。这是实现通识教育最为关键的顶层设计,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措施。

3. 探索有效推进通识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3.1. 充分发掘本校资源,对既有资源进行整合

在通识优质课程稀缺的前提下,如何迅速地改变通识课程“水课”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实现优质课程对劣质课程的替代,最为迅捷的路径就是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让那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站在通识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这既是基于教育目的的考量,也是出于实际效益的考虑。一个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能力,让他们成为通识教育的主力军才是“正道”。这是一个深度挖掘、发现与激活本土资源的做法,需要一套激励制度、遴选程序与竞争机制。

3.2. 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全力打造通识金课

加大对通识课程的投入,学校要花大力气打造金课。虽然对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不能期待收获与结果同步进行,但总要从源头上进行增量改革。从通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通识教育必然是一个“费用无度”的重点工程,但这是值得的。通识课程建设与其他事业是一样的,需要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去完成这项工程。这些投资项目的重点不仅仅是教学硬件的更新与升级,也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引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技巧的培训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此学校要付出大量的培训经费与教育支出 [5] 。

3.3. 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力量

在现代教育发展环境下,仅仅靠学校自身能力与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开展协同育人工程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到通识教育以及通识课程建设上,我们主张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有选择地聘请校外行业专家、文化名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政府管理者以及创新创业模范进校园,与本校教师合作或独立开设通识课,形成具有一定社会融合度的、开放的、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体系。当然,这种引进工作,也是要建立在严格的遴选与考核基础上的,引进的是精品与上品,而不是滥竽充数的赝品。

3.4. 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继续发展,引进优秀人才

改变通识教育现状的关键点在于有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从学校角度来讲,大量引进优秀人才,改变既有教师的数量与结构,以提升学校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与培养,提供教师发展的有效平台,让教师在职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上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但更为重要的措施是建立有效的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形成有效的制度性激励。

3.5. 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价值

作为最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热点,通识教育方兴未艾,但传统观念与习惯非常强大,在这一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领域里,我们的管理者、研究者以及广大教师员工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还保持着专业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与主体这样的传统认知。通识教育是有着深刻的教育哲学基础以及时代价值内涵的新型教育理念,学校有必要开展及时的宣传与动员工作,以促进学校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教师观念上的转变与价值上的提升。

3.6. 进行必要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在管理层面而言,学校针对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缺位”,这意味着通识教育的发展面临着目标与价值意义上的混乱与失序,以及管理制度上的巨大漏洞,注定“行之不远”。目前,学校急需建立专门的管理力量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条件的,符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目标的有效方案,引领学校的通识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7. 建立发展通识教育的运作机制

建构合理有效的激励运作机制,是通识教育的关键。目前,通识教育建设与发展的主体缺位,动机与动力匮乏,在探索进一步发展通识教育“工程”的有效运作机制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难点。结合鞍山师范学院具体条件,本文建议,建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以教务处、发展规划与质量监督处为管理平台,以素养与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为手段,实现通识教育发展管理上的“闭环”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朱镜人.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7): 70-75.
[2] 郑庆华.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 338(10): 11-16.
[3] 林琳. 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 55-57.
[4] 张一蕃. 通识教育与大学特色[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26(1): 65-69.
[5] 袁芳. 师范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