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Study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Tourism Employees Training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OI: 10.12677/ASS.2019.81014, PDF, HTML, XML, 下载: 881  浏览: 1,233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斯琴高娃: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邓永进: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对策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Tourism Employees Quality of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摘要: 近几年,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行列之中。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愈加强烈,本文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提升的对策,希望帮助该地区村民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ris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hina’s rural residents have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f farmers,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but als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speciall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villagers desire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get rich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stronger.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tourism practitioners in minority areas, and helps villagers in the region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tourism service level and operational skills.
文章引用:斯琴高娃, 邓永进.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 92-9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1014

1.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概述

本文所说的少数民族地区特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乡村地区,该地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其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是指在乡村地域,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并为游客提供所需服务的人员。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是指,在少数民族区域内进行的,对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的旅游相关培训工作。

2.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现状及问题

通常来说一个较为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的前期准备、培训的实施过程以及培训后期的效果反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需求调查体系、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讲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管理体系、培训保障体系等各方面都需要高度协调及配合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培训工作,并且达到培训预期的效果。

2.1. 培训工作前期调查研究不足,缺乏针对性

当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多数未进行培训前期的调查研究,培训组织单位并没有对培训地从业人员的需求进行系统的调查和了解。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较多的差异性,不管是旅游自然资源的不同,还有诸多民俗文化的不同及旅游发展的不同程度,其培训需求也随之改变,但当前组织单位多数以偏概全,以同一种培训方案在不同培训地进行旅游培训工作,旅游培训工作整体缺乏针对性 [1] 。

2.2. 旅游培训内容及方法存在滞后,缺乏创新性

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旅游培训工作,在内容的选择上较为单一,整体主要以餐饮的基本服务及客房的铺床等技巧的讲授为主,内容上存在滞后性,缺少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市场营销及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方法以讲座为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纯讲座形式很难集中精力,培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整体缺乏新颖,无法带动当地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2] 。

2.3. 旅游培训多数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

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师,主要以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或企业工作人员,并没有请专门的专家学者来进行培训,缺乏规范性,培训工作多流于形式。同时,培训结束后,后期没有进行追踪调查,对培训效果没有进行整体分析,导致无法获取培训效果,对之后进行的培训工作无法提供切实可用的数据,缺乏专业性。

3.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提升对策

较为完整的培训体系,应包括:培训的前期准备、培训的实施过程以及培训后期的效果反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需求调查体系、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讲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管理体系、培训保障体系等各方面都需要高度协调及配合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培训工作,并且达到培训预期的效果(见图1)。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因风俗习惯、语言障碍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协调好各个方面的资源,因地制宜,才能最终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预期目标。

Figure 1. Training overall structure

图1. 培训总体思路

3.1. 加强培训需求调查

随着乡村旅游的成熟,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日益受到政府、企业机构、专家学者的重视,而培训需求分析正是开展所有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加之对培训的认识不够,对贸然进行的培训工作不会感兴趣。培训工作通过前期的需求调查,不仅能够使村民开始接触旅游培训,对旅游相关培训工作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够培养村民的培训意识 [3] 。最重要的是,进行培训需求的调查能够确定当地乡村旅游从业员是否需要开展旅游相关培训,如有必要其培训内容有哪些,以何种培训方式开展,培训的时间、地点如何安排,以及怎样实施培训工作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下一步培训计划的实施打好基础。针对无法提供多媒体教学用具的村寨,必须自带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施,并且要考虑进入辖下的村民小组进行培训工作,方便面、火腿肠等应急物资也都准备齐全。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培训工作,其需求调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对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等进行了解,还可以充分掌握该村的整体情况,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需求调查是培训工作中最基础的环节,只有做好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工作,才能够制定出最适合当地的培训计划及培训体系,才能将培训工作发挥最大效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其普通话普及情况,接受能力方面,需进行准确并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发现当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培训的具体要求还能够从中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针对需求制定、调整培训内容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阔,且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民俗文化更是千差万别,即使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域范围内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仍存在不同;如云南多民族的聚居地,其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如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的蒙古族因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差异较为明显。并且,各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根据旅游发展的不同程度调整培训内容,帮助村民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正确引导并鼓励当地村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旅游行业当中。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当地独有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所以,传授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组织策划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何实现资源最大化等的内容必须纳入到培训内容当中,使村民更好地服务游客的同时还能传承及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4] 。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培训工作不仅要根据需求调查的结果,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还要根据当地情况,加强民族传统知识的培训。

3.3. 培训方式灵活多变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质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要顺应时代的热潮,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其培训方式应更要注重“活”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器材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以便加深印象,还可以采用播放影像、表演小品等直观形式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乡村旅游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直接传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操作示范法,这些方法更注重受训者的参与性,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使培训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培训效果明显 [5] 。参观考察法与以上方法相比较更为直观,但此方法受益人数有限,所以在挑选村民代表时要格外谨慎,所选代表不仅要涉及不同的岗位还要选择不同的职位,方便代表返回村寨组织展开分享心得。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培训工作时,其培训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采用正确的培训方式,受训者才能更好的消化所授内容,从而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3.4. 选择最佳培训时间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数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只作为其辅助产业而发展。在开展培训工作时,考虑到多数村民在繁忙时很少有精力参与到培训工作,所以,要根据当地从业人员的需求,必须避开农业、牧业、畜业繁忙的时间。如每年5、6月农忙时期;3、4月牧业繁忙时期等,此时定无暇顾及旅游培训;培训时长的选择上最好遵循不得少于3天,多于7天的原则,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方式安排不同的培训时长,如外出参观考察的培训方式,因距离及考察目的地的数量等因素可能存在延长培训时间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培训工作时,需根据前期的调查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培训时间,培训时间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参与度及培训工作的最终成效。

3.5. 重视培训的评估及反馈机制

保证质量是培训产生效益的根本,不断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才能使培训不流于形式,而落在实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组织一次较为完整的培训工作,因场地、规模、距离等问题难度上较大,为确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的质量,从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培训的过程组织以及培训之后结果的反馈与评估等必须相互协调,使旅游从业人员真正从培训中获益,并将培训结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会受语言障碍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多,所以,必须注重效果评估及反馈机制,只有进行评估工作才能了解其效果,进而才能改进并完善培训体系。培训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要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估及反馈工作,仔细梳理并分析培训产生的得与失,既为之后培训工作提供方便,也能保证培训工作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3.6. 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开展一次有序的旅游培训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及协调。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诸多如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语言障碍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培训费用的增加、培训师资的短缺等情况,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开展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政府必须加强监督管理职能,并且要积极引导各级单位、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培训资金的运转;加强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不仅能够聘请专业的学者,还能减少因语言及风俗习惯产生的差异,确保培训师资得到保障;成立民族文化协会,不仅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还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公益性旅游精准扶贫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17XMZ056)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蔡文芳, 王景育. 平顶山市的旅游培训问题及建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3): 106-107.
[2] 叶绘英, 余红英. 安顺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 2017(11): 404-405.
[3] 薛群慧. 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J]. 昆明大学学报, 2007, 18(2): 12-16.
[4] 谷玉芬. 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的主导形式[J]. 社会科学家, 2016(2): 86-89.
[5] 佳鹏. 培训中的冲突、变化和问题[J]. 培训, 2009(9):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