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
Study on Ecological Nature View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roblem
摘要: 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二者紧密联系。生态自然观主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发展的同时要统筹生态这个有机体的各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二者在思想上是相一致的。研究结论: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都要求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生态问题,维持生态和谐,统筹各个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nature is mainly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nd co-evolution. Man is an ordinary member of the ecosystem. The basic requirement and purpos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method i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o make overall plans and give consideration to all asp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ines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s mind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nature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ll require human beings to develop, while not ignoring ecological problems, maintaining ecological harmony, coordinating all aspects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文章引用:侯义斌, 王进. 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486-149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9219

1. 引言

生态自然观主要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即所谓的生态自然观。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生涯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它为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来源。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认识,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分析了人和自然的本真关系及实现形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理论基础。从生态伦理来看,人作为主观能动性的承担者,在把自然当作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不能够仅仅认为自然是满足人类利益的工具,在实践中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起来,从而让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实现全球化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坚持自然主义和人类主义相结合,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为基础,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处于自然生态系统所承载合理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地走向生态文明。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在当代很有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将社会实践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为当代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问题解决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充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基本立场,符合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实现生态环境发展所要选择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从社会生活形态层面开始展开从而对自然概念的问题进行了丰富研究与探讨,其认为生态环境逐渐地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不能仅仅认为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相应手段的不恰当,或者盲目地认为只是一种纯粹的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问题,更应该是一种在现代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在采取某种手段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就必然的会对自然界本身产生影响,必然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最后,在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相应的社会问题必然也会突显而出,所面临的和谐社会如何更合理地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中就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包括公平正义所要求的社会各方面利益都应兼顾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所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正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对立关系的基础。因此,想更好处理人与自然的相对对立的趋势,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凭借我们人类本身对自然的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我们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同时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需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中不合理的部分,逐渐地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美好,促进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

2.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什么是发展,所谓“科学发展”就是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人和社会的时候要注重对三者的全面把握,统筹协调,最终实现三者的永续发展。因为任何否定自然、人和社会任一者存在意义的生态观都是片面,任何割裂自然、人和社会的存在关系的看法都是非科学的,任何割裂它们三者之间存在关系的认识和行为都会导致发展的中断,停滞,甚至是倒退也即是说单一的自然、单一的人、单一的社会都不能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本体。可见,科学发展观不是单向度的,它在本体论上主张一种自然-人-社会的有机整体生态观。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仍然蕴含着自然—人—社会有机结合的整体生态本体观。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在这里,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正是对生态存在,生态时间和生态空间等一系列生态哲学问题的反映。它涉及了城乡,区域,国内外等不同的生态空间的关系,也注重现实和未来的利益安排等生态时间关系。而生态时间和生态空间的有机结合就是生态存在。生态存在就是“包括生态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因素和生态生产方式等新的构成要素”。众所周知,我们城乡一直存在着对立的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沉重,人口和地理状况不协调等一系列生态现实问题,统筹兼顾之所以对城乡、区域、国内外等生态空间进行全局规划,协调各方面利益就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生态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统筹兼顾的发展思维是对我国生态存在的正确反映。而做出正确反映的深层原因在于其内在的有机整体生态本体观。可以说,统筹兼顾的发展思维就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整体生态观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世界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发展牵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人类物质文明达到空前水平。与此同时,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恶果:一是资源枯竭。二是环境破坏。三是生态失衡。科学发展观是对这些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是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探索真理、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历史,按照作用于自然界的力源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自然力阶段和机器力(包括电能、化学能和原子能所产生的力)阶段,两者的分水岭是蒸汽机的诞生。在自然力阶段,人类依靠个人体力变革自然;在机器力阶段,人类依靠机器动力变革自然。自然力阶段对应着农业文明,机器力开辟了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由于人类体力相对自然界的“弱势”地位,对自然界的影响有限,不存在大规模危害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中,人类“理性的狡猾”(黑格尔)驱使着受人控制的自然力改造盲目的自然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效市场体制使人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然、掠夺自然甚至驾驭自然,使工业活动在发展的一些阶段和一定程度上能“独立”于生物圈。大规模生产在提升人类生产力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浪费——高效生产带来了“高效”浪费。当不计后果地“凌辱”自然界时,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生态危机,这是人类为了发展工业文明而盲目改造自然界所付出的直接代价。科学发展观是生态伦理的科学概括。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二硬一软”:硬件是科学技术和法律规范,软件是确立生态伦理。科学技术是基础,法律规范是硬约束,生态伦理是软约束,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架构。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吸取了布伦特兰报告的合理思想,全面提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概括出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又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生态伦理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主体:生态经济人学观。发展观的转变归根到底还是发展主体要转变观念,彻底抛弃那种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步树立和强化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协调意识、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在生态伦理约束和规范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科学发展观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要否定或淡化经济建设,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

3.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自然生态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发展观。践行这种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的首要目标,就是“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强调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繁、协调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

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科技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观总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折射,科学发展观重新界定、评价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科学先进的发展观的精髓与实质,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蕴涵进步的科技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又一次升华,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发展观是先进的科技发展理念,科技发展观丰富和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凸显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等为背景应运而生的。科学发展观是统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归结点和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蕴涵现代科技发展观,科技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追求和谐作为其核心理念,并且在发展理念上强化自主创新,是先进的科技发展观。同时科技发展观是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科技自觉满足社会要求相统一的发展观。当今信息科技IT业发展迅速,促使社会的经济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同时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IT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传播,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技发展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自身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和谐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技发展观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1] - [12]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线感知网络分布式协同学习稀疏核学习机的理论和算法研究》(No.61203377),感谢侯义斌导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静光.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J]. 理论与改革, 2006(5): 13-15.
[2] 王喜满.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哲学意蕴[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3): 1-4.
[3] 刘思华.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5): 65-70.
[4] 吴蔷.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9): 14 + 16.
[5] 刘曙光. 生态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J]. 理论研究, 2007(2): 22-23.
[6] 林闯, 胡杰, 孔祥震. 用户体验质量(QoE)的模型与评价方法综述[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1): 1-15.
[7] 王进. 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
[8] 王进. 物联网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通信的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7(11): 10-12.
[9] 侯义斌, 王进. 物联网下人工神经网络前馈LS-SVM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2017, 13(4): 145-146.
[10] 侯义斌, 王进. 群体软件工程在物联网下的研究[J]. 电脑迷, 2017, 14(1): 30-31.
[11] 侯义斌, 王进. 群体软件工程研究[J]. 读书文摘, 2017, 13(1): 51-52.
[12] 侯义斌, 王进. LoRaWAN技术研究[J]. 读书文摘, 2017, 13(1):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