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王彦辉,林学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1985年起先后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和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工作,从事森林生态水文、森林土壤、水土保持、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多功能林业与多功能森林经营等研究。

 

教育背景

1991年至1996年 博士德国格廷根(Göttingen)大学土壤和森林营养研究所   

1982年至1985年 硕士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    

1978年至1982年 学士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   

 

研究领域

森林水文学、水土保持、森林土壤学、森林生态学、酸沉降和森林受害、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

 

科研成果

1978-1981:首次尝试以刺槐优势木高为指标,采用数量化方法划分黄土区造林立地类型。

1982-1985:通过研究降雨侵蚀力特征、林冠截持降雨过程、干流、林冠减弱降雨动能、森林和地被物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土壤含水量变化等,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首次系统和定量地评价了刺槐人工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在作用机制层次上揭示了森林结构和防止水土流失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新降雨侵蚀力指标,指明了地被物在保持水土上的重要作用。

1985-1991:参加林业部七五重点课题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负责建立了毛竹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主持研究了毛竹林的水文调节作用,如林冠截持、干流、入渗、坡面及流域产流、降水和径流的水质等。毛竹林是仅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树种,这是首次对毛竹林森林水文作用的系统研究。此外,1991年出国前还部分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毛竹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及经营模式及重大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的前期工作。

1991-1996:研究气候环境条件(主要是水分和温度条件)和酸沉降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浸提液化学组成、土壤交换性阳离子总量和组成、土壤溶液和淋溶水化学组成等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了5000多个(水、土和植物)样品,获基本数据15-20万个。建立了基于反应机制的湿度温度影响有机质分解的数学模型,发现了高含铵量的酸性土壤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也可以挥发氨气的酸化机理(这点突破了教科书中的传统观点)pH值降低会使阳离子的可浸提量增大即土壤酸化会促进营养元素淋失和有毒离子出现。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和干旱都会明显恶化土壤化学性质,但极度干旱的威胁更大些。

1997-2007:参加国家九五林业科技攻关专题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效益观测与评价技术(专题编号:96-007-04-06)”,作为子专题第二负责人参加第三子专题生态林业工程功能模拟研究(子专题编号:96-007-04-06-03)”。参与和部分负责国家林业局的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项目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和先进技术引进(1998-2001;参与中挪合作酸雨对中国森林影响项目(1999-2003),负责酸雨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和酸化模型课题部分;负责国家林业局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项目生态经济型灌木树莓的优良品种及栽培保鲜技术引进(1999-2002;技术负责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固原科技支撑试验点工作(2000-2010);负责国家林业局的生态林业工程科技支撑能力建设(1998-2002;主持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林业生态工程的水资源调节影响监测研究(2000-20012001年北京市重点基金项目官厅库区土壤水分承载量及植被恢复机理研究(2001-200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及合理调控机理(2003-2007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第一子项目森林植被对坡面水文过程与水量转化的调节机理(2003-2008,主持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相互关系调控决策支持系统(2005-2007、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灾害预防技术(2004-2006、国家林业局的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项目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引进(2003-2006、国家林业局技术推广项目六盘山水源涵养林经营管理技术推广(2005-2007等。此外,还主持过教育部和人事部回国人员工作启动支持项目(湿地管理和保护、酸沉降危害森林)等。

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干旱缺水区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耗水的影响(2008-2011、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六盘山重要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试验示范(2006-2010、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西北典型区域基于水分管理的森林植被承载力研究(编号2009040562009-2013,参加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专题多功能林业发展地方模式与监测评价研究(编号2009040052009-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