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Path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Labor View
DOI: 10.12677/ae.2024.1491635, PDF, HTML, XML, 下载: 1  浏览: 30 
作者: 刘文清: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观劳动教育实践Marx’s Labor View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摘要: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是指导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高校在面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时,劳动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理解劳动正确概念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不足、劳动教育内容空洞、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多种问题,应围绕明确劳动教育育人目标、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构建完整劳动教育体系、配齐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进行实践改进,以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Abstract: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practical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fundamental force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Labor view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arxist theory system and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guid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new people in The Times. Wh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labor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labor view and understand the correct concept of labor.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labor practice activities, empty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mperfect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practical improvement around clarifying the goal of labor education, perfecting the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setting up characteristic courses of labor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equipping the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文清. 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65-17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35

1. 理解马克思劳动观的三个维度

1.1. 劳动使人回归本真状态

“劳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必由途径,人们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是通过劳动而产生的。劳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程,劳动教育更是自古已有,在大量的古代著作中都有关于劳动的故事,体现了古代特有的劳动思想。如《史记》中记载的周武王亲耕以及《列子》中记载的“穿杨贯虱”的经典故事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劳动思想和古人对待劳动的态度。正是劳动人民通过勤耕不缀的辛劳努力,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运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流传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和社会都是由劳动所创造的。这深刻表达了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而且指出劳动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必由之径[1]。人要实现本真状态,即自发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实践,就离不开劳动这个途径。因为劳动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离开人,劳动也不能称之为劳动。

1.2.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在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劳动,它不仅生产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也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而劳动反映着人的本质属性,所以归根结底,劳动它是自由的。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2]。”在“生存”这一前提下,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就必须依靠劳动,通过劳动的实践活动,人们改造自然并将自然运用于自身,创造除了劳动产品。在劳动过程中,除了生产了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外,还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世界,这就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过程,人的劳动状况,也正从被迫的、被驱使的劳动转向到自由的劳动中。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是必由的路径,通过劳动的实践,人不停地改造自身,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融合到一起,与社会共同进步,并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1.3.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肯定了劳动对于国家存亡、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根本价值[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这就指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需要通过劳动创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劳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奋斗精神。在古代社会,日渐丰富的物质基础都是由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由此可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是因为先辈们的劳动,才创造了如今和平、幸福的社会。

2. 高校劳动教育现状

2.1. 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不足

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4]。劳动教育的开展晚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识不强,高校不够重视。

首先表现在重视程度欠缺。高校在组织劳动教育时,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非对全程的劳动过程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其次,高校劳动资源整合不到位。高校作为综合性的教学机构,链接了校内校外的教育平台。开展劳动教育时,未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校外教育方面,劳动教育仅局限于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打破思想上的局限,进一步挖掘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广泛联系并考察企事业等机关单位的资源现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岗位。在校内教育方面,高校也应当深入挖掘校内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面向学生设置校园劳动养成岗位,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并且设置一定数额的有偿劳动岗位以供家庭困难学生开展勤工俭学。

2.2. 劳动教育内容空洞

作为内涵丰富、内容体系层次分明的劳动教育,其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着内容空洞的问题。

第一,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应包含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要帮助引导学生树立优秀的劳动品质,深入学习优秀的劳动精神。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往往没有考察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育内容只是简单的、重复性的机械劳动,不重视劳动对学生的影响,没有以劳动作为基点从而引起学生对劳动能力的探索和劳动精神的深入了解。同时,部分高校将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甚至将家务劳动理解为大学生劳动教育,以上活动彼此之间缺乏科学的逻辑关系,不利于发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第二,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结构分明的劳动理论知识和完整劳动实践能力教育。目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往往只重视理论的教学,而缺乏实践的指导。在校内开展了多门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将劳动理论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导致学生理论水平高,而缺乏实际的劳动能力。另有部分高校重视实践而忽略理论。在校内校外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劳动强度高,但学生往往是属于“被迫劳动”的状态,以完成任务为首要目标,追求课程的高分,从而在劳动实践中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进行的是无意义劳动。

2.3. 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由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开展时间较晚,教师队伍的配置还不够完备。较多高校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以现有的教师为主,在教授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授课时容易出现专业素养不足、水平达不到应有水平的情况。

在课程设计方面,高校劳动教育的组织者更加注重体力劳动的设置,缺少对脑力劳动的设置。劳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一部分,内容分布较为零散,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有痛点和难点,需要有专职的劳动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针对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知识及能力的教授。

在劳动教育考核方面,劳动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在考核方面还不够全面。不全面、不科学的考核机制,无法切实有效地检测出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效,对学生关于劳动知识吸纳的程度不够了解。因此,要研制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对学生课程上学习理论知识情况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开展劳动所习得的劳动能力的考核,以探知劳动教育的真实的开展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课程教学。

3. 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3.1. 明确劳动教育育人目标

目标是我们开展教育所必须达到的目的,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前行的动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及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5]。”根据以上内容,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以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劳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根据以上目标,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以此目标为指引,形成多元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劳动人才,高校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下,要重视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劳动教育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首先,引导学生传承优秀劳动精神。高校应在劳动教育的课堂上引入翔实的劳动模范示例,用丰富的现实事例讲授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开展各类与劳动相关的讲座和报告,增加学生与身边的劳动模范交流谈论的机会;开展劳动实践,指导学生深入劳动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定量定期的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厚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德,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6]

其次,定期开展劳动教育研究讨论。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高校的层面上,应当组织定期的劳动教育研究讨论会,邀请劳动教育的各授课教师对近期劳动教育的情况、学生的劳动状态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近期教育实践的不足,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将其运用到后续的教育中,以达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合格劳动人才。

3.2. 完善劳动教育内容

3.2.1. 劳动精神教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劳动人民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流传千年的劳动精神,它伴随着劳动持续蓬勃发展,凝聚了中国人民亘古流传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推崇劳动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处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基于这样一种内涵丰富的精神,充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培养新时代的劳动人才。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劳动精神培育。劳动精神面貌反映着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整体状态与激情尽头,是劳动教育育人效果的重要体现[6]。对于高校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应针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将生动翔实的一个个关于劳动的当代故事引入高校课堂。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持续奋斗的劳动模范,要引导青年学生追寻他们的脚步,树立起以他们为典型的榜样。

对劳动的正确的态度、开疆拓土的奋斗勇气、持续奋斗的毅力是劳动精神的具体表现。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克服了许多困难,开拓了一片社会主义的新天地,这背后正是有劳动精神的指引。进入新时代,高校学生作为最具青春活力、最具前途的代表,劳动精神的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劳动环境,以培育出合格的新时代劳动人才。

3.2.2. 劳动能力教育

回归到最初,人们的劳动能力一般指为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生产劳动。在当代,大学生具备的劳动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与生产技术的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只有同时具有劳动理论和实践能力才是真正合格的人才。

劳动能力的培养形式是多样的,开展场地也是多样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都是开展劳动能力培育的极佳场所。开展劳动能力教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在理论上,高校要组织教师开展劳动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常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在实践上,高校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为每个专业的劳动实践进行设计。组织学生去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场所,深入一线开展劳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水平,培养必备的劳动技能。

3.2.3. 劳动习惯教育

关于劳动习惯的教育指的是,在正确劳动观念的指引下,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养成的自觉地、自发地进行实践的行为模式。良好的劳动习惯对新时代高校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往往承担了家庭中的大部分的劳动任务,学生缺乏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和意识,存在着轻视劳动的情况,在成长中未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劳动习惯的需要非常紧迫。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3.3. 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结合各专业的特色,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从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着手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4]

首先,优化现有的课程设计,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思政课堂上的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程上的劳动教育。在思政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中,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明白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次,在专业课程上开展的劳动教育,要结合专业特色,学习专业的劳动实践知识并开展专业劳动实践,到劳动实践地去观摩劳动过程。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技能实践基地,聘请专业的技能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的魅力。

两种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够确保学生首先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以正确劳动观为指导,深入实践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3.4. 构建完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将劳动教育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行之策,也是评价学生对劳动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要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要深入调研、重视评价过程、加入评价考核。

深入调研,对高校学生开展劳动的层次和内容进行准确全面的了解,设置科学的多项考核标准和分数。重视评价过程,不只是对学生掌握的劳动理论知识进行考察,也要对技能水平的掌握进行考察。加入对评价的考核,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保证评价的完整准确。

3.5. 配齐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的培养需要做到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类教育内容共同推进。劳育是连结其他四育的重要举措与手段,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高校教师队伍在马克思劳动观的正确指导下,结合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创新和路径探索,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开创新天地。

4. 结语

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的培养需要做到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类教育内容共同推进。劳育是连结其他四育的重要举措与手段,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高校教师队伍在马克思劳动观的正确指导下,结合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创新和路径探索,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开创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向兵, 杨阳, 曲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与价值意蕴[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3(4): 1-14+18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89.
[3] 陈好敏.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三维审视[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3): 109-115.
[4] 郭云珠, 薛伟.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6): 48-50.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021-05-10.
[6] 党印, 李珂. 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Z3):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