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闽中土堡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核心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近年来倡导将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强调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还能为当代社会带来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1]。在中国,文化景观理论和遗产价值评估的应用为土堡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制定更全面的保护策略,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国家政策亦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方向为闽中土堡等地方性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2]。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自然灾害等外部威胁加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面对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如何在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实现遗产活化,成为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政策制定与实践中的核心挑战。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本研究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出发,突出闽中土堡在地理与人文特征上的独特性。通过对闽中土堡的个案分析,丰富防御性建筑在遗产保护与活化中的理论探索,并探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跨文化与跨学科融合的路径。本研究结合国际成功案例与中国实际,提出符合全球遗产保护标准且具本土特色的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在实践层面,闽中土堡的保护与活化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还能为地方经济,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研究旨在探索土堡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聚焦于技术创新、文化旅游及社区参与等方面。具体研究问题包括:如何科学修缮土堡并保持其历史真实性?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社区应在土堡的保护与活化中发挥什么作用?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构建理论框架,重点结合文化景观理论和遗产价值评估理论,明确适用于闽中土堡的保护模式。其次,选择意大利庞贝古城、日本京都历史街区和意大利五渔村等国际成功案例,深入分析其在社区参与、文化景观保护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案例的成功因素为闽中土堡的保护与活化策略提供了启示。
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闽中土堡的保护置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视野,通过跨文化比较,提出兼具国际标准与本土特色的保护策略。特别强调现代数字技术(如三维扫描、VR/AR等)在提升保护精确度和公众参与度中的作用。同时,研究提出政府、市场、社区三方协同合作的模式,强调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为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提供新思路。这种从技术到社会机制的综合性方案,旨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 闽中土堡的保护与活化挑战
2.1. 闽中土堡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闽中土堡是福建东南部特有的防御性建筑,兴建于明清时期,逐步发展为适应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地理环境的产物。闽中土堡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还在社区管理和宗族凝聚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3]。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频繁受到外敌入侵、匪患和宗族械斗的威胁,当地居民因此修建了坚固的防御性建筑,以保护社区的安全和财产。
结合文化景观理论来看,闽中土堡的起源与发展不仅是地方防御功能的体现,也是区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居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这种关系塑造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社区文化。
闽中土堡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汇了闽中的自然环境、地方文化,以及周边的防御性民居特征。其修建的目的不仅限于防御功能,同时也体现了闽中居民在宗族生活中的权力结构和秩序。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防御建筑相比,闽中土堡更加强调宗族、家庭等血缘和地缘社区的共生关系,象征了地方的权力体系、宗族文化及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土堡作为宗族和乡村聚落的防御及生活中心,充分反映了闽中地区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结构。
2.2. 土堡的建筑特点与功能
闽中土堡的建筑形式多样,根据地势特点和防御需求进行设计。土堡多选用本地的材料,如毛石、生土、木材等,具有坚固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一般来说,土堡配置了堡墙、角楼、瞭望窗和射击孔等防御设施,内部则按照居住规模合理分布各类房间及相关设施,包括仓廒、厨房和水井等。在具有宗族性质的土堡中,堡内的中央区域通常会设有祠堂,以供奉祖先,体现了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保障闽中土堡的保护与活化,需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分析。首先是修缮资金的预算,基于闽中土堡的规模和损毁情况,预估修缮所需的资金总额,确保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其次是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例如三维激光扫描与三维建模等现代技术的引入,以提高修缮工作的精确性和效率。同时,也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进行充分的评估,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定期维护计划以及公众教育活动,以增强遗产保护的实用性。
整体建筑布局展示了防御与生活的双重用途。堡墙和防御设施用于防范外来入侵,而堡内的祠堂、居住空间等则满足了宗族祭祀、聚会及日常生活的需求。正是这种多功能性,使得土堡不仅是一座防御的堡垒,同时也成为宗族内部生活的核心场所。土堡的建筑形式充分结合了闽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特征。
2.3. 土堡的文化象征与跨文化价值
闽中土堡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的不仅是建筑和军事防御的价值,同时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宗族社会中,土堡代表了家族力量,是家庭团结和凝聚的标志。此外,土堡也象征着宗族对地方社会与经济的掌控,成为宗族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之一。
结合跨文化视角,闽中土堡不仅具有建筑和军事防御的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象征意义。它是宗族和社区生活的核心,代表了家族的力量和地方社会的凝聚力。与欧洲的城堡或日本的武士宅邸相比,闽中土堡展示了儒家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和价值观,是理解中国宗族社会的重要窗口。
在跨文化视角下,闽中土堡与其他防御性建筑,如欧洲的城堡、日本的武士宅邸等有着相似的防御功能和建筑特色,但在文化和社会功能方面却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本土风貌[4]。土堡不仅仅是简单的防御工事,它反映了中国宗族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儒家文化对于家庭与社会秩序的深远影响。在全球文化遗产的语境中,闽中土堡为探索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其保护和活化对于国际防御性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闽中土堡的跨文化活化与现代利用
3.1. 保护现状与面临的威胁
闽中土堡的当前保护状况令人忧虑,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5]。首先,随着时间推移,土堡的建筑材料逐渐退化,受到自然环境的持续侵蚀。例如,福建地区频发的台风、暴雨以及湿气对土质和木结构的损害尤其严重。许多土堡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维护,墙体已经出现开裂甚至部分倒塌的现象。此外,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许多土堡失去了原有的居住和社会功能,逐渐被遗弃。
结合遗产价值评估理论来看,当前保护工作的不足在于缺乏系统的价值评估与管理,这使得保护措施无法有效对准最重要的文化价值层面。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可以明确哪些部分最具保存价值,进而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优先级。
另一方面,人为因素同样对土堡的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缺乏明确的保护政策和法规,一些土堡被破坏性改建或任意拆除。部分居民为了追求更现代的生活舒适性,对土堡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改造,导致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受到破坏。此外,资金不足和缺乏专业修缮技术人员也使得土堡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面临诸多障碍。
通过结合文化景观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堡在社区中的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理论能够帮助保护工作不仅关注土堡本身,还要关注其周边环境、文化景观及社区关系,从而实现更全面的保护。
在全球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不仅需要物理层面的修复,还需保留其社会功能和社区的文化认同。然而,对于闽中土堡而言,这一挑战显得尤为严峻。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流失,传统的宗族结构逐渐解体,土堡逐步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核,逐渐变为静态的历史遗迹,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功能性的再融入。
3.2. 修缮与活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如何在修缮过程中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同时使其具备现代社会功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修缮工作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历史价值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意大利庞贝古城的修复项目为此提供了有益经验,项目遵循最小干预的修缮理念,利用现代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数字化分析,确保既能保留建筑的原貌,又增强了其防护性能[6]。
借鉴文化景观理论,庞贝古城的保护不仅注重物质建筑的修缮,还注重其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这为闽中土堡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闽中土堡的修缮应同时考虑其与自然景观、社区互动的整体性。
类似地,日本京都历史街区的保护项目采用了多方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不仅完成了历史建筑的修缮,也重新振兴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对于闽中土堡的保护,这一经验同样值得借鉴,通过建立政府、学界和社区的协作机制,保障修缮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国际经验表明,社区的参与不仅是遗产保护的必要条件,也是活化的重要推动力。闽中土堡应通过建立社区参与平台,激发当地居民对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愿,推动社区成为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核心力量。
此外,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修缮与展示中的应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例如,法国的卡尔卡松古城通过数字技术重现了中世纪城堡的原貌,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闽中土堡也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进行数字化复原,这不仅可以使其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展示,还能吸引更广泛的公众关注,提升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3.3. 社区参与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社区的深度参与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重要动力[7]。国际经验表明,社区对遗产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能够显著提高保护工作的效果。例如,意大利五渔村通过以社区为主导的保护模式,不仅提升了遗产的修缮和管理水平,还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对于闽中土堡来说,社区力量的深度参与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土堡周边居民减少、宗族影响力减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调动社区的积极性成为关键问题。
建议建立基于社区的参与平台,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志愿者培训和教育项目来增强居民对土堡的认同感。文化景观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理解社区与土堡之间的关系,使保护工作更具系统性。
政策支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中国已经出台了诸多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尤其是地方政策的落地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地方政府应制定更灵活的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土堡的修缮与活化,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从而提升保护的可持续性。
政府应与社会资本紧密合作,同时引入国际保护经验,制定灵活的激励政策,确保多方利益能够一致,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公众教育和宣传的投入,以增强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通过文化活动、教育项目和社区工作坊等方式,让居民深刻理解土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激发他们的主动保护意识。同时,政府可以提供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激励,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使保护工作更具广泛性和持续性。
4. 闽中土堡保护与活化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现代科技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修缮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闽中土堡的保护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并结合土堡的具体条件,利用这些现代工具提升修缮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以及三维建模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土堡结构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生成高精度的数字模型[8]。这些模型不仅能够用于科学分析土堡的现有状况,还可模拟未来潜在的损害,为修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使修缮过程更具科学性和精准性。
例如,意大利庞贝古城的修复过程中,就利用了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破坏性修缮。这项技术不仅能帮助专家发现传统检查手段难以察觉的细微损坏,还能通过VR和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对于闽中土堡来说,数字化技术同样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创建三维模型和实现数字化复原,不仅能够在修缮前详细掌握建筑的结构细节,还可以通过虚拟展示的方式,将土堡的历史和文化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在游客受限的情况下,借助数字平台展示文化遗产,也是进行文化教育和推广的有效途径。
4.2. 文化旅游与土堡活化的结合
文化旅游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许多国际成功的文化遗产项目通过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文化遗产不仅获得了修缮资金的保障,还提升了其社会知名度,推动了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9]。对于闽中土堡来说,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独具优势的条件。
结合文化景观理论来看,文化旅游的发展应注重保持土堡的整体文化景观和环境的协调,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遗产本身的破坏。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的同时,需要严格控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这些设施不对遗产本体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像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和法国的卡尔卡松古城等成功案例,通过开发沉浸式历史体验、文化展览以及节庆活动,成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这些项目不仅有效地传播了遗产的文化价值,也通过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闽中土堡同样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将文化遗产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通过组织文化节庆、开发土堡主题的文创产品和设计旅游线路,不仅吸引更多游客,还进一步传播福建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然而,文化旅游开发必须注意保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避免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境。文化遗产不仅是旅游资源,更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因此,在开发旅游项目时,政府和企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遗产的原真性。政府应当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设立游客承载量的限制,通过技术手段如预约系统和智能化监测手段进行管理,以确保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4.3. 社区参与与多方合作的创新模式
文化遗产的活化不仅需要技术与资金的支持,更需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社区居民既是文化遗产的受益者,也是直接的守护者,他们的参与和认可对于实现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许多国际成功的遗产保护项目都通过社区赋权与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闽中土堡也可以通过引导社区成为遗产管理的主体,使社区居民在参与保护的过程中获得社会和经济收益,从而增强对土堡保护的积极性。
例如,意大利的五渔村采用了社区合作社的形式,居民共同参与文化遗产的管理与维护,不仅提升了保护力度,也改善了社区的经济条件。闽中土堡的保护和活化应结合其独特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制定基于社区的保护和管理制度,通过社区基金、志愿者项目以及社区教育等方式,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土堡的修缮和管理之中。
在闽中土堡的保护与活化过程中,多方合作模式同样必不可少。政府、企业、学术界、国际组织与社区需要协同合作,构建起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政府可以为项目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企业则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进行资金投入,学术界则贡献修缮技术与文化研究成果,而国际文化遗产组织能够带来先进的保护理念及国际资源[10]。
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保护中遇到的资金短缺、技术不足和社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得以充分利用,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工作更加全面和可持续。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探讨闽中土堡的历史背景、建筑特征、文化意义及其保护与活化途径,深入揭示了它作为区域防御建筑的重要性。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视野下,研究结果表明,闽中土堡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其保护与活化也具备广泛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引入文化景观理论和遗产价值评估理论,强调了闽中土堡的整体性保护,特别是在文化与景观融合的背景下,提出了一套以社区参与、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保护方面,闽中土堡的修缮必须遵循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以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现代科技,如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等,为土堡的修复与展示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还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形式,使得闽中土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以通过多种途径展现。
在活化方面,文化旅游是将土堡的文化价值融入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策划文化节庆、开发文创产品以及设计旅游线路,可以吸引游客参与,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与遗产保护协调进行,确保文化遗产在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用,不被过度商业化侵蚀。多方合作及社区的深度参与也是活化的关键因素,政府、学术界、企业与社区需协同合作,确保土堡保护与活化的可持续性。
5.2.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本研究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经验。首先,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应聚焦于物质形态的修复,更需注重其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的延续。以文化景观理论为指导,通过跨学科的方法理解文化遗产的整体环境和社会关系,有助于更系统地进行保护。以闽中土堡为例,通过文化教育与社区深度参与,可以有效增强居民对遗产的认同感,确保其得到长期保护。
其次,现代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方面提供了崭新思路,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三维建模等技术的应用,使文化遗产的展示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现代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不仅增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还提高了遗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推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国际经验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依赖社会各方的协同努力。在众多全球遗产保护案例中,多方协作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闽中土堡的保护提供启示。特别是在资金匮乏的背景下,政府应引入市场机制并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5.3.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为闽中土堡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一些建议,仍有诸多方面值得在未来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关于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更系统地探讨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来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与展示效果。例如,可以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遗产修复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或者借助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建筑健康状况,以实现更加精确的保护。
其次,关于文化旅游的融合路径,仍需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在推动文化旅游的同时,如何有效防止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确保其完整性与可持续性,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设计旅游项目既能增强游客体验,又能维护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关键方向。
最后,跨学科的研究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重要发展路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建筑学和历史学,还与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提供更为综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方面,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将成为推动遗产保护与活化的重要力量。
基金项目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文化旅游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2024年度人文交流专项研究:元宇宙驱动下的大运河文化符号数字化构建与全球传播策略研究(CCIPEWHLY2024003);湘潭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文化基因的数字复兴: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路径研究(2024BSQDF20)。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