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是指45~55岁绝经前后妇女因卵巢功能减退,导致性激素出现波动或减少,引起的一系列涉及多器官的躯体及精神症状,如月经失调、潮热出汗、失眠,健忘、眩晕耳鸣、情绪异常等症状[1]。这些证候往往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数月甚则迁延数年,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2]。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郁证”、“脏燥”、“百合病”等。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本,但由于症状各异,与痰密切相关,现从痰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中医辨治提供可能性。
2. “痰”的发展及与五脏的关系
“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指咳出体外的有形可见之物,广义的痰是津液或水谷精微停于机体各个部位形成的无形之物。《黄帝内经》中“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可以找到痰病理论的萌芽。隋代首次提出“痰”的定义,并提出“痰”不仅是病理产物更是致病因素。朱丹溪提出“百病之中多有兼痰”,其痰病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3]。
痰的生成与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证治汇补·痰症》中“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嗜食肥甘厚味、生冷损伤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湿浊停聚而成痰。肺主行水,其宣发肃降调节全身的津液代谢,若功能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则易生痰。《格致余论》中“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气机失常不能推动气血津液,郁滞成痰。心主血脉,在《诸病源候论》中:“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若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循行停液为痰,或心火亢盛灼液为痰。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失常,津液停聚为痰;肾阴不足,虚火内生,水液过度蒸腾形成痰邪。
3. 从痰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3.1. 痰与围绝经期情绪异常
围绝经期情绪异常多表现为急躁易怒、情绪焦虑或抑郁、兴趣减退或容易哭泣,甚则胸胁胀痛,自觉咽中有异物等,在某些地区的流行病调查中,更年期烦躁易怒等症状发生率可达48.3%~69.5% [4]。朱丹溪将郁病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一般认为郁证与情志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等因素密切相关,《丹溪心法·六郁》中“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若气机调畅,身体各项机能正常,则不易生病。气郁为六郁之先,气机失调,则郁滞不通,《医学正传》所说“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六郁可相互为病,互为因果。痰邪所导致的病,因其所停滞的部位不同,其表现的证就不同,同时易与气、湿、火、瘀互结,变化多端。痰蒙神窍,则精神恍惚,情绪不宁;痰阻胸膈,则心胸满闷,懊恼不安;痰邪停留咽喉,则咽中如有炙脔;痰气互结,则倦怠乏力,兴趣减退;痰与湿结,则情绪低落;痰火上扰,易发为脏躁,烦躁不宁,喜怒不定;痰瘀互结,则苦笑不休,甚则发为癫狂。围绝经期妇女本就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偏于亏虚,而痰邪阻滞气机,损伤五脏功能的正常功能,是此病难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因痰导致的情志异常各有不同,因此治法也各有不同。痰留胸膈,痰多胸闷,心情低落,纳差,多用温胆汤加减[5];对于痰气交结,咽中有异物感的常用半夏厚朴汤加减[6];《古今医鉴·梅核气》用加味四七汤治疗“喜怒太过,积热蕴降”所致的梅核气。李振华教授[7]认为肝郁脾虚,是发病的根本,土虚木郁,脾土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壅滞中焦,因此在《女科切要》中治疗妇人痰湿壅盛的经典方导痰汤的基础上,去人参、竹茹,加入白术、香附、郁金、乌药、栀子、莲子心、琥珀等创作“清心豁痰汤”。此方健脾疏肝,清心豁痰,对脾虚肝郁,肝阳上亢的脏躁疗效显著。杨震教授[8]提出“三型四法”的郁病治疗经验,将郁病类型分为肝气郁结、痰热瘀阻、心肾不交,并提出疏肝解郁、芳香化痰、活血化瘀、清热滋阴的四种治法。他认为郁病难愈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痰热瘀阻,二陈汤和导痰汤仅能去气分中的痰,而此时痰热入血分,“桃红化浊汤”为杨震教授的经验方,此方芳香化浊,活血化瘀,由桃仁、红花、香薷、藿香、薏苡仁、茯苓、大枣、白茅根等药组成。除此以外,俞琦等人[9]运用温胆汤配合针刺百会、神庭、本神、三阴交等穴,对痰湿体质的广泛性焦虑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焦虑,纠正其痰湿偏颇体质。
3.2. 痰与围绝经期不寐
围绝经期的不寐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时多梦易醒,醒后不寐,甚或彻夜不眠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据调查,围绝经期不寐的发生率约为64.82% [10]。围绝经期的不寐有虚实之分,其实者分为痰、瘀、湿、火、郁,病因涉及五脏六腑,而临床中很多久治不愈的患者总与痰浊有关。《济生方》中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痰湿阻滞,气血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则不寐;痰湿化热,痰火扰神而失眠;痰热上扰,胃气不和,升降失常则不寐。
对于痰热扰心的不寐患者,其主症为心烦不寐,胸闷呕恶,口苦痰多,目眩耳鸣,心悸等,可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11],清热化痰,和中安神。因脾胃虚生痰者,可区分脾和胃,根据脾升胃降的特性,健脾升清化痰助眠可用温胆汤合四君子汤,和胃降浊化痰助眠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12]。因年老体弱肾阳虚衰,温煦失职,而生痰饮者,贾妮教授[13]认为济生肾气丸较金匮肾气丸,既能从本温补肾阳,又能治标祛湿化痰。除此以外,李美林等[14]使用Meta分析,发现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有明显疗效。
3.3. 痰与围绝经期其他症状
围绝经期崩漏为围绝经期患者的多发症状,发生率高达70% [15],表现为绝经期前后经血淋漓不尽或非时暴下不止,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甚至引起失血性贫血,《女科指掌·调经门》中“痰涎凝滞郁胸中,壅遏经隧气不通,血不归经因漏下,备金抑气可收功”。在治疗上,可以根据症状用旋覆花汤、半夏丸理气化痰,二陈汤燥湿化痰,当归贝母苦参丸活血化痰等[16]。
围绝经期异常出汗是围绝经期的常见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汗病多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有自汗和盗汗之分[17]。《丹溪心法》曰:“风病多汗,风散气故也。痰症亦多汗,头眩逆也。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作汗。”痰湿内阻,致三焦气化不利,因此汗出。《证治准绳》言:“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中降痰汤”。
围绝经期肥胖多表现为腹部中心性的肥胖。《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中“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表明妇人在五十岁左右会出现肥胖的情况。肝气郁滞,脾胃运化失常,痰脂堆积,导致肥胖。治疗上可选用半夏、橘红、茯苓配伍紫苏子、莱菔子等燥湿化痰,健脾渗湿从而消其肥胖[18]。
围绝经期眩晕多表现为眼前发黑或头晕或自己感觉视物旋转、走路欲倒,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等。《丹溪心法·头眩》提出“无痰不作眩”,痰浊上蒙清窍发为眩晕或痰浊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达头窍发为眩晕。孔立教授[19]认为气虚痰蒙是围绝经期眩晕的主要病机,治疗应补气化痰开窍为主,常用当归黄芪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贾跃进教授[20]认为莱菔子除消食除胀的功效外还能降气化痰,可用于痰郁所导致的眩晕,痰和瘀可相互胶着,可用郁金、菖蒲治疗气湿痰瘀郁引起的眩晕。
此外,围绝经期记忆力减退发生率占76.54%,研究认为与体内雌激素降低有关[21]。健忘《丹溪心法》中提出“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痰浊阻塞脉络,脑失所养,发为健忘。王婷婷等人[22]认为可以从脾胃入手治疗痰浊,脾胃功能正常,气机升降有序,痰浊去则健忘愈,用藿朴夏苓汤配伍莱菔子、苍术等化痰行气,疗效明显。
4. 总结
调查显示,每位女性几乎都有围绝经期症状[23],只是轻重程度、持续时间不同,有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家庭。然而,很多女性对该阶段认识匮乏,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作为医护人员应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帮助她们度过这段时期。患者正经历着围绝经期这一特殊阶段,此时,身体的脏腑功能逐渐减弱,处于一个相对虚弱的生理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在辨治过程中发现患者同时患有痰邪、血瘀等实证症状,并不能简单地采取祛邪或者补虚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既要清除体内的邪气,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体内的正气。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