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基于德国老年教育多元化模式的分析
The 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Elderly Education Model—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Models of Geriatric Education in Germany
DOI: 10.12677/ar.2024.112036, PDF, HTML, XML, 下载: 108  浏览: 310 
作者: 李明悦: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德国老年教育多元化模式老年教育启示German Elderly Education Diversified Models Enlightenment for Elderly Education
摘要: 德国是欧洲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全球的范围内仅次于日本。老年教育作为德国老年人学习的主要途径,成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20世纪中后期,德国老年教育经历了孕育、起始与发展三个阶段。如今,多元化成为德国老年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师队伍以及资金来源五个方面。本文从德国老年教育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呈现特点与影响因素四方面着手,以此得出德国老年教育的多元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Abstract: Germany is the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aging in Europe, second only to Japan in the global context. As the main way for elderly people in Germany to learn, elderly edu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mid-to-late 20th century, German elderly education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gestation,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Today, diversificat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German elderly education models, mainly reflected in five aspects: educational forms, curriculum settings, educational concepts, teacher teams, and funding source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rman elderly education, and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diversified model of German elderly education for China.
文章引用:李明悦. 老年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基于德国老年教育多元化模式的分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2): 254-260.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2036

1. 引言

老龄化问题一直是影响德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数据,1980~2019年间德国公共社会支出占GDP比重由22%增至26%;1999~2017年间德国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由9.9%增至11.4%。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公民教育、提高教育潜力成为德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措施。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联邦德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法律政策,全面建成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1] 。这种具有“救济性”的政策保障了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实现了老年群体的老有所依,为接下来老年教育的孕育奠定了政策基础。

20世纪70年代,草根运动高涨。机会均等的思想与调查报告的证实促使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1970年,大学成人教育联邦工作组成立;1972年,纲领性文件《终身教育》出版;1974年,第一所以社会团体名义的老年学院诞生;1976年,德国老年学协会召开第十届年会,标志德国老年教育正式开启。同年,德国联邦协会通过了《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1979年,德国一些特定高校面向老年群体开设各类课程。总之,这一时期老年群体已经成为德国大学新的开放对象,老年残疾者享受到更加平等的机会 [2] 。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先后召开研讨会讨论老年教育问题,并在《联合国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公告》中明确老年人享受教育是其一项基本权利。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深刻影响着德国的老年教育,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参加大学开设的课程。1983年,德国成立了高级专家组织(SES)。这个公益性机构让老年教育的发展以非正式教育形式进行,有利于老年群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德国老年教育多元化的特征愈加显著。德国政府重视网络平台的作用,推动老年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老年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其高级专家组织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都发挥了作用,并在15年内帮助了133个国家。1996年,德国第一所私人老年大学霍尔曾老年大学成立。其以社会公益组织形式谋求政府财政支持,也凸显了老年教育的公益性质。值得注意的是,日益显著的老龄化也加剧了家庭内部矛盾。因此,德国于2009年决定开展代际项目缓解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矛盾,推动老年教育的参与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年,德国国有政策性银行——复兴信贷银行(KFW)开始向终身学习者提供贷款,鼓励更多的公民投入到终身学习中来 [3] 。老年教育已经在学习型社会中实现了多元选择。

综上所述,德国老年教育的多元化模式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可以为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本文从德国老年教育的多元化特点着手,探索其形成的背景与影响因素,从而提升我国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促进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2. 德国老年教育多元化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2.1. “二战”后政治文化的转型

德国老年教育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因此,本文以二战为政治文化背景的节点,分析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1945年,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此后,德国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西区受西方民主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影响被迫进行民主化改造,德国的臣服型政治文化渐渐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 [4]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都愿意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共同事务的管理上来。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了民众对国家现行体制的认同感。

尽管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教育受国际政治与社会发展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深化了民众对民主政治的理解与认同,为老年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2. 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发展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受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影响。然而,借助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 [5] ,德国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赶超欧洲各国。仅五年的时间,德国实现了经济的复苏,达到战前的经济水平。

1960年,德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三倍的增长,GDP达到725亿美元,甚至赶超英国。1970年,德国的GDP达到了2158亿美元,再次实现了经济的三倍增长,远远超过英国。此后,德国经济持续了几十年的稳步增长。

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推动了国家社会政治的改革,还为德国的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提供了经济支撑。由于科技发展的需要,联邦德国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因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水平,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3. 社会的老龄化转型

历史上德国人口共有四次转型。二战后,德国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第四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二战时德国的参战人数达到了1700多万,期间有超过七百多万人牺牲,而且男性占很大比例。这一时期,德国经历了短暂的婴儿潮。但之后,德国忽视了人口零增长问题。1980年,德国已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难题,德国联邦政府制定法规,建立养老、医疗、护理等社会保障体系,社保种类丰富、体系完备。社会其他机构,包括私营企业、政党党派、教会与宗教组织等,都开始支持老年教育的发展 [6] 。

3. 德国老年教育多元化模式的呈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1. 呈现特点

3.1.1. 教学内容多元化

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学生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他们往往存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老年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每个阶段层次老年人的教育需求。随着老年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追求全面、多样的教学内容。为了满足老年教育需求,德国完善本国的教育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元化、均等化的教学资源。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老年群体不以谋求工作作为学习的目的,其目标具有纯粹性,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从教育标准的角度而言,老年教育偏向于一种非正式的教育,从属于终身教育。德国终身教育目标十分明确,其注重德国公民与社会,以促进公民的职业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构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可以总结为老年教育的目标 [7] 。老有所学是老年教育的基础,要求国家满足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需求。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要求老年教育能够考虑老年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他们有权利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教育目标,更有权利通过教育参与到社会进程中来。

其次,就课程设计而言。老年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在德国,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民大学教育两部分,老年教育机构主要分为老人学院和老年大学。老人学院的课程设置重视生活常识等普通知识,以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突出,能够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而老年大学课程的专业性更强,既有大学的正规课程,又提供“长者学习”系列课程。“长者学习”能针对老年群体的个性需求,设置多种课程形式。因此,德国教育的课程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老年群体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以教学方式来谈。老年大学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一起探讨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开设的一些正规课程对所有年龄段开放,增强了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的代际交流 [8] 。这种教学方式加强了青年与老年两大群体的交流,促进老年课程的专业化、学术化。而老年学院又能因材施教,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安排不同的课程。两类教学都突出了德国老年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3.1.2. 资金来源多元化

德国老年教育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办学,多元化办学实体在社会各力量的良性互动下得到发展。德国现已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教育资金构成格局 [9] 。

首先,政府财政拨款。对于社会公益组织性质的学院,政府能够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同时,为了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监督,德国采用立法的形式完善教育管理;其次,企业出资承担教育培训任务。企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再次,社会力量的帮助。大学、教会等机构能够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室,部分教学工作还由志愿者教师来承担;最后,社会各界的捐助、欧盟赞助、国际老年教育的合作等都为德国发展老年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3.1.3. 教学途径多元化

一方面,德国老年教育依托高校进行教学。高校参与老年教育是践行其使命担当、履行社会职责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 [10] 。自“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开始,高校在老年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高校的深度介入甚至成为德国老年教育的特色。依靠高等院校,利用高等院校资源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德国人民大学的发展重视老年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其课程内容立足需求、包罗万象,课程设置广泛。教学涉及80多个科目,能够立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设计。类似依托高校为老年群体提供教育资源的大学还有许多,表明高校对老年群体需求的重视,突出高校的社会责任。借助高校发展老年教育不仅可以节省教育成本,还可以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多样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加强青年与老年群体的沟通,推动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然而,这种教学途径也难免造成一些冲突。比如,“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阻碍其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依托高校的教育途径需要不断地优化与完善,进而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群体的利益。

另一方面,德国老年教育重视代际教育。代际教育是联系家庭中两代人的一种教育途径,德国的代际教育项目包容性强,面向所有年龄段的人。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加强两代人之间的理解,缓解家庭矛盾,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代际教育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各力量的融合。从老年教育角度来看,代际教育体现了以家庭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在非正式教育导向下进行的。它能合理关切老年群体的需求,注重通过两代人共同动手的活动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利于老年人融入家庭中来。老年群体和年轻一代共同学习日常生活经验技巧,有利于他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3.2. 影响因素

3.2.1. 国际老年运动的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国际老年运动蓬勃展开。1975年,第十届国际老年学大会确定了“学习与老龄化的主题”。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国际老年教育问题研讨会。1982年,联合国第一届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召开。1984年,第三次国际研讨会上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联邦工作组成立。

可见,老年教育的问题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德国老人学院的真正兴起正是在这一时期。国际老年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受教育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的思想在德国发展,德国也充分认识到了老年教育对老年人提高发展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最终,德国决定各大高校对老年人开放,并且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 [11] 。

3.2.2. 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如何将老年“人口红利”转变为老年“人才优势”是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共社会问题 [12] 。德国作为欧洲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其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劳动人口的竞争力,德国实现“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而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拓展了德国的职教培训体系,拓宽了老年人力资本延展的途径。德国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总体目标定位在“保证各代人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并不断提高”。为稳定和提高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德国鼓励老年人继续就业,并为老年人就业提供优惠政策以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通过正规、非正规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德国满足老年群体对学习的诉求,同时也注重老年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通过老年人口再工作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老年群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实现积极老龄化。

3.2.3. 民众终身学习意识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为了融入快速发展的社会,民众对学习的需求愈发强烈。老年群体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普遍低下。因此,在教育资源上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代际冲突也日益加剧。同时,不少老年群体对高校缺乏归属感,他们更多的是以旁听者的姿态参与课堂学习。这也造成了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的双重障碍。

为了缓解代际冲突,推动民众生活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德国每年举办“塑造、开展、继续教育”为主题的学习节活动。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了德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民众对终身教育的认可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众的终身教育参与率逐年提高。

4. 德国老年教育多元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1. 明确老年教育分工,提高管理效率

德国老年教育模式多元化特点突出,然而其管理却未出现紊乱无序的现象,这得益于德国的管理机构目标明确且有针对性。德国老年大学由大学继续中心管理,并有专门的《大学法》对其管理进行法律约束。

而我国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却出现了机构分散、效率低下的现象。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民族种类多样、老年人口基数大,因此老年教育管理机构杂乱;另一方面,我国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既有公办,又有民办,故老年教育管理标准存在差异。因此,我国需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发展目标,增强相关机构的责任意识。政府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约束,加强各个管理部门的交流,打破管理方式的壁垒。同时,也要加快建设规范统一的教育管理部门,最大效率地整合资源。

4.2. 拓宽老年教育课程,提高老年群体社会参与意识

我国老年教育目前课程单一、资源有限,课程内容多是传统的知识,缺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创新资源。同时,老年教育课程内容多是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实用性强却缺乏专业性。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普遍得不到重视,教学偏向形式主义,而不能注重加强老年群体的价值观建设。

相反,德国老年群体对终身学习的追求体现在自身价值观的实现上。他们对老年教育是主动积极的态度,并且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内容。因此,我们要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意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教育资源选择权。国家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增强老年人在社会事务上的关注度。积极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设适应社会的课程设置,以此推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4.3. 加强代际交流,营造终身教育氛围

德国终身教育体系覆盖所有年龄阶段的群体,非常重视在代与代之间开展老年教育。德国将人的发展作为终身教育的目标,大学的开放性能有效促进各个阶层的融合,加强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的沟通交流。借鉴德国老年教育模式,我国可以依托高校开展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的代际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一方面能够保证代际活动的开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代际活动的影响力;其次,我们要重视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流,开展系列终身教育活动,打造终身教育模范家庭。以家庭为代际教育的突破口,教育氛围较为轻松,利于消除代际隔阂;最后,我们要明确非正式的教育形式。代际教育要求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即双分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区别,而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因而更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促进老年教育的开展。

5. 结语

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学习并借鉴德国老年教育模式是解决这些困境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政府主导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老年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优质、多元的学习机会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俞可. 德国老年教育: 从缺失到多元[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 30(4): 42-49 64.
[2] 冯佳, 安雪琳. 德国老年教育政策综述[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1): 96-98.
[3] 刘夏亮, 朱瑛, 郑晰少. 环球视线[J]. 成才与就业, 2009(11): 60-64.
[4] 阮一帆, 傅安洲, 彭涛. 政治教育与“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 34(5): 77-81.
[5] 张艳梅, 王永佳, 张北辰. 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原因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 8.
[6] 刘泽琳, 孙立新. 德国老年教育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老龄科学研究, 2019, 7(11): 70-80.
[7] 魏君洪, 赵鹏程. 老年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与实践路径探索[J]. 继续教育研究, 2022(9): 49-54.
[8] 侯松岩, 刘臣. 国际视域下老年教育现状与启示[J]. 老龄科学研究, 2022, 10(9): 56-65.
[9] 任杨. 德国、芬兰终身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 成人教育, 2022, 42(4): 79-83.
[10] 耿燕川, 朱晓雪. 高校助推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建构[J].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 20(3): 1-6.
[11] 王剑波, 白洁. 国外老年教育模式及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J]. 济南大学学报, 2022, 32(4): 144-153.
https://doi.org/10. 20004/j.cnki.ujn.2022.04.007
[12] 董香君. 国际老年教育: 演进逻辑、演进特征与价值向度——基于联合国老年教育文本的审视[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0(1): 3-10.
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