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环境与交际定位策略——《网络语用学》述评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Communicative Positioning Strategies—Book Review of Pragmatics Online
DOI: 10.12677/ML.2023.1110602, PDF, HTML, XML, 下载: 236  浏览: 349 
作者: 朱嘉文: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认知语用网络交际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社交媒体Cognitive Pragmatics Online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Speech Act Theory Social Media
摘要: 《网络语用学》是英国伦敦金斯敦大学学者Kate Scott于2022年推出的著作。该书以认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数字通信对通信环境和用户交际定位策略的影响。其突出特点在于对新型交际手段的关注与分析,如emoji和模因,以此帮助初级用户融入在线交际环境。此外,该书采用新颖的理论视角,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拓宽了认知语用学的解释范围。书中强调了网络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由生产任务、判断力任务、用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同时,本书也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新课题,如私人网络通信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网络通信。《网络语用学》一书对研究网络传播的学者们极具参考价值,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入门指南,涵盖大量研究实例,深入分析了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桎梏,有助于启发创新性研究。
Abstract: The book Pragmatics Online is published in 2022 and authored by Kate Scott, a scholar from King-ston University London. Grounded i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 book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on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communicative positioning strategies. It features on the focus and analysis of emerging onlin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emojis and memes, aiming to assist novice users in adjusting to online interaction. The book adopts a relatively nove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tegrating speech act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 thereby expanding their range of application. It underscores research methods in online prag-matics, encompassing free production task, judgment practice, user survey, and corpus analysis. The book also points out future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private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multi-cultural-context online communication. The book Pragmatics Online is highly valuable to scholars studying online communication in that it provides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offers extensive research of real-life cases, and analyzes current state and con-straints of relevant research, contributing to inspiring innovative research.
文章引用:朱嘉文. 通信环境与交际定位策略——《网络语用学》述评[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485-448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02

1. 引言

新冠肺炎期间,数字通信技术成为了人们维持正常工作和社交的有力工具。然而,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促使人们在交流实践中迅速做出反应和适应,以跟上技术的发展。尽管如此,这一变化的速度仍对从事网络交际研究的学者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的研究在完成前就面临过时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英国伦敦金斯敦大学的学者Kate Scott于2022年推出新作《网络语用学》,致力于讨论技术如何影响通信环境以及用户在网络环境中的交际定位策略。该书以新颖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视角,分析了包括网络语境、模因、表情包、非语言符号、网络语用学研究方法在内的议题,代表了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对认知语用学及数字媒体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2.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一个或多个章节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第一章主要论证了线上交际和线下交际的异同。Scott首先结合认知语用学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语用学的发展现状。作者阐述了线上交际与线下交际之间的对比维度,并以此来进一步分析交际背景如何影响交际中的输出和交际策略。这些维度包括可达性、可复制性、储存性、移动性、时间结构、交互性和社交暗示。通过这些维度的讨论,作者指出,交际行为由人类执行,而驱动这些行为生成和理解的潜在机制在线上交际与线下交际中是一致的。此外,数字媒介交际并非面对面交流的简单替代,而是实现同样交际目标的一种全新形式。

第二章以第一章为基础,深入细致地探究了网络语境的本质。第二章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如何在听话人身份未知的情况下准确表达自我意识和调节话语输出,以及如何在不可预测的网络语境中实现话语定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Scott引入了“语境崩溃”(contextual collapse)和“身份设想”(imagined audience) [1] 这两个重要概念。“语境崩溃”指的是,当话语接收者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或是完全陌生时,说话人很难准确地,合宜地表达自身想法。而“身份设想”是指说话人可能采取的一种策略,即通过在认知系统中假定听话人身份来辅助和完善意义生成与传达。Scott在此处借助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概念(optimal relevance)来说明身份设想的功能。当我们说话或写作时,我们的目标是与我们的听话人实现最佳的关联性,此时我们在进行两项明示行为(ostensive act),即言说(saying)和展示(showing) [2] 。Scott表示,听话人有权认为说话人的话语承载一定的含义,因此他们倾向于自动带入该话语受众的视角,进一步去解读发话人的文字。如果用户们希望进行有效的线上交际,就必须处理好语境崩溃这一关键影响因素。然而在网络上,交际者已经通过灵活运用一系列交际策略证明了自己极强的适应能力。第二部分集中分析了这些策略。

在第二部分,Scott重点阐释了网络用户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而采取的四种策略,分别是转发(rebroadcasting)、标记(tagging)、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igns)、模因(memes)和“标题党”(clickbait)。

第三章讨论了用户在网上转发信息的动机,并论证了转发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是如何发挥作用和被解读的。作者首先根据相关调研列出了用户转发信息的十个原因 [3] ,并从转发作为展示行为和作为表意行为 [4] 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展示方面,当用户转发时,用户便成为了有意对话的一部分,并引发了接收者的解读。因此,根据关联理论,转发是一种明示行为,目的是告知接收者该信息值得关注。在表意方面,转发不仅传达了新的信息,还可以承载转发者对转发内容的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收者认知。转发行为的两种形式可见下图1。该章最后根据表意行为的三个特征分析了转发推特的动机,并阐明了点赞也是一种明示行为。

Figure 1. Two forms of rebroadcasting

图1. 转发行为的两种形式

第四章从标记的定义开始,重点探讨标记的语用功能。标记功能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定位和关注内容,还可以展示帖子的主题,并允许其他用户跟踪话语背景 [5] 。Scott在这里展示了推特标记的两个元功能,即体验功能和人际功能。为了分析标记如何实现这两项功能,Scott提炼出了标记作为引导推理的两种效果:a) 突出内容的一部分,使读者迅速找到相关性;b) 为听话人提供解读线索,指引推理过程。最后Scott结合案例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这两种效果,并指出标记在线下语境中大多发挥人际功能。

第五章论述了说话人如何在线上实施与线下交际相同的交际目的和语用目的。该章研究了字体、拼写、标点符号、表情符号和GIF的功能以及它们在使用上的变迁。用户在写作中可以使用排版和字体变化来引导读者理解话语的意图。大写是使用最广泛的非口头表现形式,通常用来强调某一部分内容。与线下相比,标点符号在网上使用时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可以有效避免听话人在找寻相关性过程中花费额外精力。Scott指出,emoji表情符号正在逐渐取代传统表情符号,它们的功能是多维度的:表达态度,减少严肃性,减轻拒绝力度,加强赞美,建立人际关系,消除歧义。Scott认为,GIF动态图片是肢体语言的线上替代品。

第六章围绕模因的语用逻辑展开。该章的重点在于模因的分类:记录生活时刻的模因,“混合型”模因,以旧模因内容为导向的新兴数字模因。单个模因与同一类模因家族中的其它模因存在着一致的表现形式,大多数类型的模因依靠模因内容和现实事态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含义。Scott强调,人们在理解模因的过程中涉及到乖讹消解。关于隐喻,Scott认为,模因传达的总体意图是在关联理论理解程序和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并结合语境,在图像与文字说明的合力中产生的。

作为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作者使用了一种非常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方式来介绍标题党所运用的“点击诱饵”策略。她将第七章的标题设计为“YOU WON’T BELIEVE WHAT’S IN CHAPTER 7!”,作者通过将章节标题设计成点击诱饵的形式,即时展示了点击诱饵的精髓。第七章讨论了点击诱饵如何利用人们的语用处理系统来创建令人难以抗拒的文本内容。首先,Scott在点击诱饵和其他常规链接之间划出了界限。点击诱饵的唯一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而不考虑其内容价值。Scott接着分析了创作点击诱饵的七种方法,即信息差、反向叙述、极端表达和最高级表达、正向指称、带有隐含指示指称的一般名词、定性指示词和人称代词。作者在章节末提醒读者,单个点击诱饵标题并不仅仅依赖于一种方法,而是结合多种技巧精心创作而成。

第三部分(第八章)介绍了在数字媒介通信研究中的几种方法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Scott再次阐释关联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对于网络交际研究的适切性。接着举例说明了验证说话人和听话人行为预测的四种方法,即自由生产任务、判断力任务、用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该章还强调了网络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线上交际会模糊公共和私人之间的界限。不同的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程度的隐私自由度,用户可以参与决定内容公开范围大小,但这并不总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公开或私有的问题,因此在数字媒介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上,这也远远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本章的剩余部分重点展望了网络语用学领域发展趋势和有待突破的研究方向。

3. 简要评析

该书全面系统地综述了网络语用学研究,以认知语用学理论视角,剖析了线上与线下交际的异同,涵盖并详细分析了当今网络盛行的交际策略,丰富了认知语用学在数字媒体领域的研究成果,指明了网络语用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有待突破的研究方向。纵观全书,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第一,面向不断更新的现实网络语境,聚焦网络环境中的新型交际手段。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回顾了他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利用数字通信进行工作和社交的体验,尤其是视频会议技术。作者从一个犹豫不决的新手变成了一个自信从容的专家用户。在此期间,她认识到,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以及随之而来的交际实践转变是不容忽视的。在网络飞速发展并不断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同时,线上交际的方式方法频繁更新,数字通信的用户会迅速做出反应和适应以跟上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诸多的新型线上意义载体应运而生,如emoji,模因等。然而,对于初步接触网络的用户来说,熟悉这些符号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在此之前,初级用户的线上交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之影响。该书对多种现有的新型意义载体进行了研究,剖析了其语用逻辑与功能,能够很好地帮助初级用户“入乡随俗”,消除线上交际方式方法上的屏障。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飞速更迭对从事线上交际研究的学者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稍有延迟,就会落后于不断变化的在线环境。关于技术如何影响通信环境以及用户定位策略的讨论贯穿全书,作者指出,即使十年后网络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但人们在操作这项技术时,认知系统的处理过程是相差无几的。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参考本书中的讨论与观点,从中获得启发,审视自身研究工作,调整研究内容与方向。

第二,理论视角新颖,注重理论创新。现有的网络语用学研究多关注于社会文化因素与线上参与性实践。这部分研究揭示了用户如何管理在线互动、关系和受众,如何在中介环境中构建和执行身份,以及如何在多语言和多文化的话语环境中实现自我定位。这些领域的工作通常与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存在一定的重叠。该书则采用了新的理论性视角去探析网络交际中的语用学,从交际与语用的一般理论出发,重点关注人们以何种方式解读在网络上接触到的文本信息。具体而言,作者创新性地将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这两个语用学理论打通并进行整合,进而运用整合后的新理论进行了实例分析,对网络言语的明示意义与隐含意义进行了充分解构,既为解释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交际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又拓宽了认知语用学的解释范围。例如,Boyd (2010)等人调查获得了十条人们转发和分享网页信息行为的缘由,做到了描述充分性,但欠缺理论解释的充分性。而Scott在该书中原创性地运用语言的“描述性用法”和“引述性用法”这对术语对Boyd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分类、理论阐述和拔高,做到了解释充分性。语言的引述性用法以往多被用来解释反讽,该书将其运用到解释网页内容转发行为方面,进一步彰显了认知语用学的解释力。

第三,注重论述网路语用学的研究方法,指明未来研究的新课题。该书专门开辟章节向读者介绍数字媒体通信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并指出了网络语用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有待突破的研究方向。自由生产任务、判断力任务、用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这几类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研究者必须根据局限性来考虑调查结果和分析,同时将数据收集的背景纳入考量。作者还强调了网络交际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伦理道德问题,必须慎重对待用户的隐私权。总体来看,该书呈现的网络交际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主要有:私人网络通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网络通信,以及除英语外其他语言背景下的网络通信。这无疑可以有效地指导读者开展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该书对语用学领域内外研究网络传播的学者们极具参考价值,具有非常清晰的结构和方法,对网络交际案例的理论分析比较透彻。初学者可以通过该书掌握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目前网络语用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交际策略模型及其相互关系,知悉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桎梏。该书涵盖大量的研究实例,其中不乏现有研究涉足尚浅的板块,研究者可以通过该书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做出创新性研究。

本书的不足之处有两点。其一,书中的研究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多样性,分析材料的主体属于公共信息领域,缺少对私人网络通信的探讨。其二,作者在书中仅以单个说话人角度讨论了在线交流行为,然而,网络信息可能由多个用户或群体的观点组成,此种情况下,听话人的认知处理是否受到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瑕不掩瑜,本书的视角、理念和方法对当今网络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致谢

我在此向我的导师范振强教师表示由衷的感谢,给予了我宝贵帮助和支持。您为我提供了研究资源,在我面对书中内容不解时,为我耐心解惑,并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我悉心指导和不懈支持。您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在我研究的各个阶段都给予了极大的启发和鼓励,让我能满怀信心,坚定地完成研究和论文撰写。

参考文献

[1] Kate, S. (2022) Pragmatics Online.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2] Wilson, D. and Sperber, D. (2006) Relevance Theory. In: Horn, L.R. and Ward, G., Eds.,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606-632.
https://doi.org /10.1002/9780470756959.ch27
[3] Boyd, D., Golder, S. and Lotan, G. (2010) Tweet, Tweet, Re-tweet: Conversational Aspects of Retweeting on Twitter. 2010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onolulu, 5-8 January 2010, 1-10.
https://doi.org /10.1109/HICSS.2010.412
[4] Searle, J. (2014) What Is a Speech Act? In: Philosophy in American, Routledge, London, 221-239.
[5] Zappavigna, M. (2012) Discourse of Twitter and Social Media: How We Use Lan-guage to Create Affiliation on the Web. A&C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