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先哲德育思想及现实启示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and It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DOI: 10.12677/ACPP.2023.126194, PDF, HTML, XML, 下载: 255  浏览: 462 
作者: 马 林: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Socrates Plato Aristotl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摘要: 德育这一话题与每个国家思想道德及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道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追根溯源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构成西方传统德育理论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因此,探究古希腊先哲中所蕴含的深刻道德教育思想价值,吸取优秀资源,以期对我国现阶段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借鉴和参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a worldwide top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education in each country.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moral issue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eeply understood. Tracing back to ancient Greece,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wester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ep ideological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n ancient Greek, and draws excellent resources, so as to provide a new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文章引用:马林. 古希腊先哲德育思想及现实启示[J]. 哲学进展, 2023, 12(6): 1146-115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6194

1. 引言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苏格拉底开现代哲学之滥觞,他的“问答法”仍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柏拉图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治理体系打下了基础,现代国家治理架构就是在其思想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亚里士多德为现代科学研究体系与思维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其逻辑学则是人类进行正确思维的根本工具。这些思想的确立,不仅在西方文化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整个现代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反响。不管是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还是中国的教育思想理念,皆以上述思想为基础。古希腊哲学三贤,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这些制度、思想的确立,使得人类智慧获得跨越性发展,为人类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打下基石。同时,也给后世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关于政治生活与思想教育的论述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典范。古代哲学家在思想领域作出了他们特有的贡献,他们以不同的方法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已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对我们当代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古希腊先哲德育思想概述

2.1.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毕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首先,在教育对象上,他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属性都对学生一视同仁,传道授惑。在教育场所上,商店、广场、街道都可以成为他传播知识的场地,从不嫌弃穷阎漏屋。其次,他提出“美德即知识 ‎[1] ”的主张。将美德归之于知识,认为无知者只能听命于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听信于传闻、似是而非的观点,因而其行为也不合乎伦理。反之,有了知识,了解了道德的本质,了解了善的观念,就能做善的事。苏格拉底在以往的演讲中,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四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这些统称为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所以,知识是一切美德的共同特征,一切美德都是知识的统一。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教育能够使人改进。他相信,人的才能是有差别的,不管是天才、是愚蠢的、是勇敢的、是懦弱的,都是需要教育的,越是有天赋和智慧的人就越要接受教育,不然就很难控制了。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发明了“产婆术 ‎[1] ”。苏格拉底在与人交谈之中,不去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用问答、交流、辩论的方式,让对手陷入到否定自己的迷局里,从而接受从内心里去接受他的观点。整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嘲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阶段,鼓励学生们勇敢质疑,这成为了西方启蒙教育的开端。

2.2. 柏拉图的道德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也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首先,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从微观层次看,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包含三种特性,即理性、激情和欲望 ‎[2] ,他试图用教育的方式来塑造人的灵魂,将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对应起来,以便达到三个部分之间的协调。从宏观层次看,他强调德育思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柏拉图看来,城邦中也应该由三种人组成,即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这样可以与人的灵魂中三部分一一对应起来。德性之所以重要,不仅表现在这是个人的品德,还应该表现在这是维系一个共同体的重要品质。其次,德育的方法。柏拉图的道德教育途径有三条:天赋、实践和学习。具体来说,他主张学习教育要根据人的本性和生长的规律,分为三阶段实施,强调循序渐进,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品德要求,选用不同的品德教学内容和方式。幼儿教育强调音乐与运动,基础教育强调品德养成,教育则要发展理性与责任。他一直强调道德教育贯彻在音乐与体育的教学之中,贯彻在整个教学的自始至终。在实践中,柏拉图特别强调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影响和养成,尤其是幼儿期与少年期,在道德教育的进程中深受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3.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在美学、政治学、哲学、教育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三种灵魂论,分别为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的灵魂是精神的一部分,也被称作“智慧之魂” ‎[3] ,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非理性的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植物的灵魂主要表现在生物体的生长、营养和发育等生理活动上,每个人都有这三种灵魂。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到中等、再到高级的发展,也就是从肉体发展到非理性的发展。其二,他首先提出了“教育要与人的天性相适应 ‎[4] ”,并根据其年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亚里士多德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内容涉及体育、音乐和道德训练。最后,他把道德的形成归结于自然、习惯和理性三方面。在这些因素中,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他还强调美德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自然的作用,经过不断地锻炼才能培养出一种美德,从而达到发展理性和完善美德的目的。

3. 古希腊先哲德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3.1. 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注重开展启发式教学

中华民族的启蒙教育首先由孔子发明,这个教学观念是第一个产生于西方的启发性教学观念 ‎[5]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古代希腊思想伟人中,也十分强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苏格拉底推崇“产婆术”,他将老师比作“知识的产婆”,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开门见山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他,而是以问答乃至辩论方式暴露对方在认知上的不足,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本人最终获得正确答案。亚里士多德则开设了一门被誉为“百科全书”课程。他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幼儿期主要是体育;少年期注重音乐教育,注重德智美;高年级应学习文法、算术、几何等。但柏拉图却非常注意研讨式教学,且希腊语言中的教育,意为“引出”,即引出学生先天、潜在的知识,或者说引导出来。他在《理想国》中曾严厉批评过灌输式教学的方法,他认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学生来说根本毫无用处,“如果在这一点上面我是正确的话,那么一些教育学家就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认为知识能被植入一个本来没有知识的灵魂中去,就象把视力植入失明的眼睛中一样” ‎[6] 。所以,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不是他者,而是心之转向。诚然,启发式对话是一种开放自我的心灵交流,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探索、认识、判断和道德思考的过程。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主体,以交往为主体,以交往为实践旨趣,进行思想的整合和冲撞,使其摆脱了传统的“灌输”。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对话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学习方法,它不仅是师生交流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启发、互惠互利的交流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2. 在道德教育的理念上,注重强调人本思想

由于西方商品经济发达,使得他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促使自己去研究客观自然规律。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思想家都倡导幸福、快乐的人生观和物质利益享有的合理性,它具有积极的方面。西方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少地关注尊卑关系,所以,人们更加重视平等的关系。古希腊先哲们重视人类的主体意识和理性意识,深刻的表现出他们对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的关注,关切着人格的完善。苏格拉底是最先实现由以自然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转向的,在他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问题。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归根到底来说始终都在寻求着一个永恒的真实,这就使他认识到人不是单纯的求助于自己,而是必须仔细的认识自我。这也使得从苏格拉底时代开始,人就不再是自然界的一员,而是与自然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特殊的社会实体。随后,亚里士多德把德性视为人性完善的表现,德行完善也成为了人生幸福最主要的依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上。社会发展根本上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地肯定和尊重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我们要融入西方的“善”,注重知识、理性和逻辑论证,将“情”“理”并重,以达到人格和道德行为的完美 ‎[7] 。在德育实践中,除了传授传统文化外,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同时也是国家创新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清楚地认识到德育的最终价值维度在人。

3.3. 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注重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西方道德教育与我国的德育相适应,但在内容和概念上相比,西方国家的德育工作更具有渗透性。” ‎[8] 因此,这就造成了在他们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其所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尤为注重青少年正面教育,可通过缜密组织、运用结合传统灌输模式,对人进行社会意识的教育,努力去调节人的道德行为。这种正面的显性教育,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优秀传统。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开放的正面教育方式虽然很重要,但是缺乏灵活性、手段落后,容易产生强制接受的感觉,进而产生逆向心理,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教育模式、扩展空间而不止是“灌”,并且要善于用“灌 ‎[9] ”;既有理直气壮的显性教育,还要因势利导实施隐性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我反省,主动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中的不足和缺陷。在不断地通过反省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这一过程,要做到以“自我教育”为主,以“他人教育”为辅;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自觉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青少年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一种有效途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社会道德和生活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并趋于成熟时期 ‎[10] 。在这个时期进行隐性说教,必然会产生正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多办些让学生十分感兴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要面向各种思想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从多姿多彩的学术活动中获得深远的影响。

4. 结论

古希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品德高尚的重要人物,他们是西方伦理思想萌芽时期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因此,他们所形成的德育理念是近代西方德育思想中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对于当今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目前我国德育实效性欠佳的状况下,去挖掘古希腊先贤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宝贵价值,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理论核心与理性价值,而且从历史渊源、逻辑起点等方面为我们反省自己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初景波.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北京教育(高教), 2022(8): 78-80.
[2] 阮显政. 柏拉图德育思想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9(3): 45-46.
[3] 王少萍. 古希腊先哲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2): 38-43.
https://doi.org/10.15993/j.cnki.cn35-1198/c.2010.02.002
[4] 王元红.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5] 文萍. 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 30(8): 61-63.
https://doi.org/10.16039/j.cnki.cn22-1249.2013.08.019
[6] 朱镜人, 方燕雯. 古希腊雅典的德育陶冶方式及现代价值[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1): 45-49.
https://doi.org/10.19371/j.cnki.issn1008-6021.2020.01.009
[7] 张勤春. 西方国家的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3): 201-202+163.
[8] 申月霞. 比较与借鉴: 探析中西德育思想之异同[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33): 51-52.
[9] 洪娟. 浅谈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征及其借鉴价值[J]. 安康师专学报, 2006(6): 93-95.
https://doi.org/10.16858/j.issn.1674-0092.2006.06.026
[10] 江璐. 古希腊德育中的友爱与团结之现代思索[J].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 5(3): 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