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业态”对农村人才回流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 New Business Forms” on the Return of Rural Talents
DOI: 10.12677/ASS.2023.124240, PDF, HTML, XML, 下载: 349  浏览: 742 
作者: 孙 彦, 梅鑫鹭, 张华秀, 马玲燕: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互联网+新业态”农村发展人才回流乡村振兴“Internet + New Business Form” Rural Development Return of Talents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改革发展的关键钥匙。随着“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模式的普及,社会行业的发展方向逐渐走向智能化、工业化、专业化以及多样化。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传统农业发展欠发达;农产品销售滞后、局限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非农村地区的人才难以引入;从农村出去的人才难以回流的问题还亟待妥善解决。本文就推动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模式,探究互联网科技对农村传统农业的变革、农村的新型职业对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培养新型的农村人才队伍产生的影响。
Abstract: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 people is the key to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riven b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area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ushered i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ternet + new business form”, 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 industries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intelligence, industri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s of underdevelope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limite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difficulty in introducing talents from non-rural areas and difficulty in returning talents from rural areas need to be properly solv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ternet + new business form”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hat i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on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the influence of new rural occupations on attracting the return of rural talents and training the new rural talent team.
文章引用:孙彦, 梅鑫鹭, 张华秀, 马玲燕. “互联网+新业态”对农村人才回流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4): 1763-176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4240

1. 引言

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拥有庞大人口的农村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阶级流动及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人们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开展网红农村旅游等服务项目,对农村的传统农业进行转型升级,激活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为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李亮亮(2020)从互联网加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互联网技术起到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链,并且为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 。雷志家、任静、夏小华(2021)分析了农村大学生人才回流遇到的困境,并从“不愿回乡”、“回不了乡”、“站不住脚”、“出不了彩”四大角度指明农村大学生回流乡村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且农村大学生对于农村的看法也成为阻碍人才回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薛梦阳(2021)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农村网络直播对吸引人才回流的因素。庞大的网民数量构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农村网络直播的形式,让外在务工的农民看到了农村中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乡贤、青年知识分子、劳动力回乡创业。农民网络直播为农民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农民的自身潜力被开发挖掘,促进了大量“草根”网红和网红村的产生,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员和企业在农村投资创业 [3] 。岑聪(2021)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时事指出,“互联网+”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出大量的新技术与新发展,成为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机遇,这会吸引到许多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返乡创业,吸引更多人才回乡 [4] 。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研究者们都有从互联网的角度对乡村“新”发展进行了说明,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观点阐释。以上文章都从通过互联网技术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从而吸引人才回流到农村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但缺少深入的研究“互联网+新业态”对农村地区吸引人才回流到农村后,继续留住人才在农村发展的立足点。因此本文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2. 驱动农村人口流出的内在因素

2.1. 个人价值期望升华

农村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青壮年群体,这部分群体作为家庭的主力,承担着各种角色的同时也努力实现这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流动人口在其所处的家庭背景与社会环境这一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其个体在受到群体影响时难免会产生出一定的心理活动与变化;而流动人口本在承担各种角色时,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自身心理对个人价值的期望,使其做出一定的努力与成绩去证明自己。一方面,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环境与传统价值体系的双重作用下,体现出其社会价值中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比如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以及维持 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等责任与义务而彰显的价值。另一方面,农村流动人口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基本上是因为外出上学、工作而未回到家乡进行长期发展。这些群体想要通过在外地取得的成就来体现自我价值,或者为了追求更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选择在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定居、工作。这是一种对于个人价值期望的内在因素推动了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意愿。

2.2. 理想生活向往层次提高

近年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的进程也越来越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医疗水平与公共基础设施仍旧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满足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衍生出了农村、城镇交替居住的情况,即农村户籍人口在城镇短期租房务工、在农村长期居住。另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导了人们的消费上升成享受类消费,人们不只是满足基本的温饱,还要追求更加高质量的生活,并且将重心放在享受体验的过程。因此,为了追求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理想生活以及为自身保障自身发展争取到高质量的社会资源,例如医疗卫生、孩子教育、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多等;农村地区有能力的青年群体都会选择流出到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地区进行长期发展。

2.3. 农村就业机会少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机械化生产水平低,提供的岗位与就业机会少。人们为了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而选择外出打工。与此同时,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过程中,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农民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性的工作获得的收入却比在农村务农的得到更多的收入。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形式的单一化阻碍了农业的进步发展,农业缺乏工厂的投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初级加工成本增加。过于单调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无法包容拥有各种技能的人才,使其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从而内推农村人才的流出。

3. “互联网+新业态”为农村吸引人才回流创造的条件

3.1. 推动了农民观念转变

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背景下,我国针对农业农村进行了改革,战略核心是实现农村地区从传统的人力劳作模式变成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从科技方面来说,现代农业智慧化的关键在于农业上的科技创新。通过利用互联网本身具备的多样性、兼容性、普及性、快捷性以及智能性的特点,将互联网科技引入农业的生产发展中,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费时费力的缺点。人们利用互联网科技从“汗流浃背”到“非接触式耕作模式”,极大的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新的农业机械和新技术已经在这个领域扎根,智慧农业为传统农业配备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和“千里眼”。

通过互联网,农民可以寻求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的各种变动,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农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以粮食安全工程为重点,促进粮食作物品种和品质的培育和改良,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新品种供应;以现代种业改良工程为重点,加大育种创新平台的投入,推进前沿育种技术攻关;以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改造项目为重点,不断增强农副业产品产业延伸的研究和技术支撑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努力建设人才队伍、创新空间和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强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找到了创业的方向,通过科技致富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3.2. 引导了农业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科技化,现代农业要从增强农产品质量、提高单产量为目标,利用科技支撑打造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的品牌,来实现现代型农业的建设。互联网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让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找到了创新发展。因此,对“互联网+新农业”的新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得农业产业走向现代化是农业在“互联网+新业态”的另一个机遇。第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民利用网络电子商务与商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易,缩短了交易流程,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农产品利润遭到的压缩,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第二,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形成了农业发展的创新点,通过大数据呈现的农产品数字波动,农民可以实时对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来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发生,并且对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的利用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和质量。第三,现代农业的“新”还在于网络科技的支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利用网络与计算机、遥感和卫星通信,可远距离对农业生产基地情况进行基本操作、判断、灾害预警等,通过遥感卫星对农业生产基地的图像导出,利用专家库进行调整,来建立一个智慧化的农业通讯及其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对农业进行精确监控调整基地农业结构和更新设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生态的标准化、环保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发展。第四,“互联网+新业态”的模式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通过利用运营网络电子溯源的先进营销模式和大数据的支持,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进行市场需求产出绿色、天然、无公害的农副业产品,并结合各地区优势发展专一化农业,形成区域农业产业链,从而与国外市场相接,来获得更加大的农副产品营销范围。

与现代型农业不同的是,传统农业仍停留在以网络平台为主,网络是营销的手段,而现代型农业更多是发展智慧农业,是借助网络的发展,以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为支撑点来改变传统的发展链条模式,从传统的“互联网+农业”变成智慧农业模式。现代化的农业模式的发展形势是集中在智慧化、专一化、简单化等多个方面。传统农业的改革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发展质量,全面促进农业结构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且可以实现农业的生产差异智能化与农副业服务领域等综合信息差异的协调,是现代农业的最终变革;建设现代型农业还需以国家层面的信息为基础,借助互联网科技信息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反馈的市场情况帮助农民根据市场情况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变化,来对农业生产规模和销售做出相应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农业不断发展。通过“互联网+新业态”可以在未来的智慧农业调整农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减少生产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3.3. 促进农村发展空间转化

互联网的联通给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创新方式,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创新浪潮,不仅加大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还推动了农产品交易平台与农村金融的发展。为有效破除城乡二元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契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78亿,这意味着每4个农村居民中就有一个网民。受地理位置和发展差异,网络的联通打破了偏远地区和农村区域的消息阻塞、城乡消息不对称的情况。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售卖网络链条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的空间。网络带来的灵活信息是农民寻求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产品售卖、城市用工等各种信息的主要方式。其次,城乡差距的缩小使得农村金融资源扭转了金融从农村单方面流失的局面。借助网络的春风,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形成了与传统金融相反的资金流动方向,资金开始从城市流向了农村,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流向了落后地区。最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营销的农村观光等服务项目,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旅游消费方式从热门旅游地区、国外等转回了农村。同时,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农村地区的农民通过网络推广当地的乡村特色、人文风景等,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生活,开创以农村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业,由此吸引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公共设施,带动乡村的经济、教育、医疗发展。

4. 利用“互联网+新业态”留住农村回流人才的对策

4.1. 创建个人发展平台

要想有效吸引农村人才向农村地区回流,农村政府需要制定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回流优惠政策。第一,乡镇人民政府通过聘用有关专门人才,全面调查挖掘本土原乡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生态建设资源等,利用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形成良好招商环境;积极引进招商项目,有效吸纳了本籍人员的资金返乡。第二,充分调动返乡人才回乡带村的积极力、主动和创造力。通过以自身方式和特有风格把集体资金通过合情、合理、正当的途径让渡给本乡精英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第三,健全人才吸引机制,实施柔性人才培养措施。在政策机制上对人员的薪酬、待遇、奖励等实施有效激励机制。给予农村优秀人才一定的优惠条件,对新引进的与签订五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农村优秀人才,发放安家费等。第四,结合乡村实际,打造人才自主发展的平台。农村的各种公共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阻碍了城里退休人员、成功经商兴业者、知识分子等人才返乡、创业的热情与动力 [5] 。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小组,利用“互联网+人才”搭建返乡人才与乡村之外的人才联系交流的平台,充分把握“互联网+新业态”给农村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充分合理的人才自主发展的空间,引导返乡人才从乡村实际出发,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所学以及积累的社会资源,寻找适合该村发展的运行模式,探索符合本村创新创业的资源与条件的突破点;联合村干部、群众共同创新乡村特色发展与治理模式。

4.2. 加强塑造理想的农村生活环境

首先,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让乡村更美丽,生活更美好。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危机此起彼伏,不论是人口密集的城镇还是人口稀疏、相对僻壤的农村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地方政府和农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制定以农牧渔林业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从政治层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另外,可制定对应的奖惩制度。呼吁村民积极检举揭发恶意破环农村生态环境而进行生产经营的工厂;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留住村里的人才、吸引村外的人才回流;实现生态环境和人才流动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通过“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模式创造兼容性更强的,有利于回流到农村的人才施展才干的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可持续成长的充足空间和良好场域;优化农村人才发展环境、人才生活环境,提高乡村人才的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强化农村农业增产产业链,丰富农村人才在农村留用、任职的职业类型;营造农村需要人才、人才回流到农村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才发展大环境,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服务型人才持续不断的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中,为农村建设打造强大的智力支撑、技术支持的人才队伍。

最后,为了吸引外界人才回流到农村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对其采取充分的人文关怀。第一,驱动从农村流出的人才的因素基本上是工作和教育。第二,加大人文关怀力度。人文情怀是影响人才留在农村的关键,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基础。青年人才需要挖掘乡村的精神文化,培育文化传承意识,建立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乡村社区的村干部和农户要与青年人才融为一片,鼓励青年人才服务于乡村。村干部应对广大乡村青年人才在生活上提供更多关心,协助他们克服在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婚恋等方面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做到情感留人,用乡愁凝聚人心。

4.3. 多元化收入来源

优化回流到农村的人才的收入来源,利用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吸引企业投资、创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加工初级农产品、打造高质量的农产品产业链、创立农产品品牌、成立直播带货队伍,开拓市场销售渠道等,为农村人才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同时,成立农民工商会,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从而让农村人才有更大的保障。首先,充分发挥资金导向功能。政府财政应把投入进一步向农业乡村倾斜,设立农村振兴资金,吸纳投资者为农村振兴贡献力量,充分发挥资金投人导向功能。其次,增加工资激励。适当增强农村的资金保证能力,提高乡镇的办事费用和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另外,要严格执行农村的住房补贴、医疗补助和交通补偿的优惠政策缴纳五险一金,切实促进和保护农村基层一线人员的生存与发展,促进广大农村人员干事有奔头。

4.4. 加强农村实践教育发展

首先,加强对广大农业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投入力度,改善了农村班主任的薪酬水平;进一步完善了教师队伍设置,以增强农村农业教学能力。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配置效率,根据不同产业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引导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就业倾向 [6] 。设置与农村、农业新兴产业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育一大批农村农业技术实用型人员。有研究报告对现在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做过研究,发现其中大概60%的人曾经在外面打过工,或者是在外面上过大学,当然还有些人曾经当过农技推广人员、企业管理人员 [7]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性质和受教育程度对当地技术工人、农村技术人员、农业职业学校技师等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进行农业技术训练,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促进高等院校的成长,加强高等院校的扶贫项目,提高高等院校服务能力。互联网使用对高中及以下学历、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群体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对女性、高中以上学历群体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8] 。加强高校与农业区域开展“点对点”的联系,打造高校实践平台;接受教育会使非农就业的概率增大,且受教育程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接受过非学历教育同样对非农就业有促进作用 [9] 。所以“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深入推进,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地区低学历、高年龄群体的非正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刺激了农村地区受中高等教育程度的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的非农就业的发展意向,打破了传统农村女性单一的“留家务农”、“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增强了该群体接受并主动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使其成为农村人才储备的潜力股。从而主动吸引高校和企业智力优势人群到农业地区农村干事创业,助力农村开发。第四,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地势地貌、优秀的民风民俗资源,开创独特的实践教育教学。在农村地区置办的农村小学和乡镇地区置办的中学,因为城乡发展的节奏不同,乡村教育更需要另辟新径。学校联合村委合理利用乡村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民间手工艺等,开设相关的课外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开设学习与传承优秀手工艺课程、乡村事务政治课堂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农村政治实践;另外,乡镇政府可以联合农村学校实现“点对点”实践教育交流平台,引导城市、乡镇、农村地区的学生在由学校组织的实践交流活动中相互学习,丰富乡村地区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小抓起,从教育抓起,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型的现代化人才。

5. 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农村地区的发展条件不够成熟,不足以吸引大量人才参与到农村建设中,也不具备留任人才的兼容性;因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反而阻碍了人才的上升空间。相反,随着“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模式的兴起,打破了落后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的单一性和受地理环境等各类因素的受限性;增加了就业和创业机会,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回流到农村的人才创造了发展和奋斗的空间;开创了乡村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特色教育的新方向,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了机会;开辟了农业创新与现代化、改革与智能化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亮亮.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研究[J]. 居业, 2020(6): 33, 36.
[2] 雷志佳, 任静, 夏小华. 农村大学生回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15(5): 13-18.
[3] 薛梦阳. 乡村振兴背景下网络直播助力产业兴旺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 2021(20): 42-43.
[4] 岑聪. “互联网+”行动视域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风险与对策[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1(6): 98-105.
[5] 杨洪涛, 强娇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回流路径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 2022(5): 49-51.
[6] 黄林芳. 基于产业异质性的农村人才回流对策研究[J]. 北方经贸, 2022(8): 54-56.
[7] 叶兴庆. 重视“三乡”人才回流农村[J]. 中国合作经济, 2018(11): 13.
[8] 丁炎晨, 于冷. 互联网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 2022, 44(5): 31-38.
[9] 何勤英, 刘国庆, 邹小园.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基于正规和非正规就业的实证研究[J]. 农林经济管理报, 2022, 21(4): 385-394.
https://doi.org/10.16195/j.cnki.cn36-1328/f.2022.04.41